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61.
目的: 建立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分子4(T cells immunoglobulin-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 4,Tim4)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RT-PCR)的检测方法,探讨Tim4基因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构建包含Tim4基因片段的标准质粒,通过RT-PCR,实时RT-PCR等检测并比较Tim4基因在37例胃癌组织、19例结直肠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建立的Tim4基因定量检测方法准确可靠;在37例胃癌组织中,26例癌旁组织Tim4基因表达量高于对应癌组织(26/37),且在26例癌旁组织高表达的样本中,18例(69.2%)胃癌癌旁组织与癌组织表达比率大于2;在19例结直肠癌中12例癌旁组织表达高于对应的癌组织(12/19),其中癌旁组织高表达率(大于2)为 75.0%(9/12).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Tim4基因的实时RT-PCR方法,Tim4基因在结直肠癌和胃癌的癌组织中表达呈低趋势,这为深入探讨Tim4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2.
胃肠道间质瘤32例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大平  何宋兵 《现代医学》2009,37(5):365-36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治。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7年诊断明确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处理、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主要起源于胃(18例,56.3%)和小肠(8例,25.0%),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和贫血。内镜和CT是诊断GIST的重要方法,但术前确诊较困难。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7.5%和71.9%。治疗以手术为主,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治愈或好转出院。32例患者27例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免疫组化检测对确诊本病至关重要,外科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3.
目的 探讨Option和Denali下腔静脉(IVC)滤器置入时发生倾斜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所有置入Option和Denali IVC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Option组和Denali组,对比两组数据。结果 共纳入65例患者,Option组34例、Denali组31例。Option组倾斜发生率高于Denali组(88.2%vs.19.4%,P<0.001),但两组平均倾斜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3.22°vs.7.50°±3.38°,P=0.920)。Option组:右侧髂静脉入路(24例)发生左侧倾斜的数量显著高于右侧(20例vs.1例),左侧髂静脉入路(7例)发生倾斜方向均为右侧(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滤器倾斜角度与髂总静脉-IVC夹角呈正相关(r=0.663,P<0.001),髂总静脉-IVC夹角每增加一度,倾斜角度为10.1°~15.0°的可能性是倾斜角度为5.1°~10.0°可能性的1.141倍(P=0.002,OR=1.141,95%CI:1.049~1.242)。Denali组:倾斜...  相似文献   
164.
165.
目的:探讨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及其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关联。方法:共纳入男性OSAHS患者168例,将其分为OSAHS伴MCI组(85例)和OSAHS不伴MCI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睡眠呼吸监测指标及血清性激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评估男性OSAHS患者伴MCI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OSAHS伴MCI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与血清IL-6和MMP-9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降指数和觉醒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吸烟史和SaO2<90%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T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OSAHS伴MCI组患者血清睾酮、雌...  相似文献   
166.
目的评价耳鸣咨询联合多元复合声治疗在慢性原发性耳鸣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慢性原发性耳鸣患者采用耳鸣咨询+多元复合声治疗的联合疗法,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耳鸣咨询,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半年后,采用耳鸣致残量表法(THI)及主观视觉耳鸣严重程度标尺评分法(VAS)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经THI和VAS评分统计显示,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THI评分降低20分以上为有效,耳鸣咨询联合多元复合声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27.5%,耳鸣咨询联合多元复合声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7.5%。费德曼曲线分型中,以重叠型和汇聚型居多,重叠型的治疗效果最佳。统计分析显示在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和TH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耳鸣咨询联合多元复合声治疗在慢性耳鸣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未来能够作为治疗慢性主观性耳鸣的首选方法;治疗效果可以采用THI和V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67.
SAPHO综合征临床罕见,有多种临床表现,涉及皮肤、关节、脊柱等多方面,极易误诊.本文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 1 例 SAP H O 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1 岁,因"反复腰背部疼痛不适及皮疹 11 余年"于2018 年 11 月 13 日来我院就诊.患者 1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并伴有面部...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咽部手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总体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行咽部手术OSAHS患者74例,整理患者手术前后PSG参数、代谢指标,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进行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远期发生ASCVD总体发病风险较高,其中41~50岁和51岁及以上年龄组,合计占相应分层人数的比例为77.8%和90%;OSAHS患者行咽部手术后AHI、CT90,ODI、IR、TC、LDL-C、n-HDL、Apo B、BMI、BP降低,LSaO_(2)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异常、吸烟及TC异常的OSAHS患者,术后远期发生ASCVD发病风险降低。结论OSAHS患者远期发生ASCVD总体发病风险较高,咽部手术能降低AHI、CT90、ODI、IR、TC、LDL-C、n-HDL、Apo B等指标,并提高LSaO_(2);并降低术前已出现代谢异常、TC异常及吸烟患者的ASCVD10年总体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2 901人,其中1 069人(2 794处)发生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6.8%(95%CI 35.1%~38.6%),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6.6%(95%CI25.0%~28.2%),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8.8%(95%CI 7.8%~9.8%),皮肤撕裂伤1.5%(95%CI1.0%~1.9%)。穿戴一、二、三级防护装备者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5%、43.1%和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预防措施者仅占13.1%(380人),其中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涂抹油剂分别占3.7%(107人)、5.8%(169人)和5.9%(170人)。皮肤损伤发生后,57.0%使用了不同方法处理。结论防护装备引起的皮肤损伤高发于穿戴二、三级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以压力性损伤为主,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其次,预防和处理措施不足且不规范。建议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加强管理,有效干预,维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