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37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72.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到2020年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5例,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104例, 中位年龄54岁。非生发中心(GCB)型占74.1%(126/170)。177例接受含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诱导化疗, 9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59例(30.4%), 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112例(57.7%)。83例接受化疗后巩固性或挽救性放疗, 仅14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分析病理类型、化疗、利妥昔单抗、放疗及放疗模式、ASCT等影响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4个月, 全组5年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5.6%和44.2%。GCB亚型、含HD-MTX化疗、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缓解情况、接受放疗是OS或PFS的有利预...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 17 例经病理证实为NF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大小、二维超声表现、毗邻关系及内部血流情况. 结果 17例均表现为单发的梭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结节,边界较清楚,部分结节后方可有不同程度增强,可有"筋膜尾"征.17例中有8例为低回声,5例高回声,混合性回声有4例,其中2例混合回声结节可伴部分液化.14例病灶血流信号不丰富,3 例血流信号较丰富,PW可测及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节位于上肢8 例,均位于屈侧,躯干5例,头颈部2例,下肢2例.7例位于皮下深筋膜,8例位于皮下浅筋膜,肌间、肌内各1例.病理分型:黏液型3例,细胞型4例,纤维型8例,含有两种类型及以上2例.结论 NF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超声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小儿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glory syndrome,MGS)患眼超声表现及特点。方法将2005~2016年确诊为MGS并有完整高频超声眼部检查资料的6例患儿(7只患眼)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及临床表现。结果6例患儿(男4例,女2例)诊断时年龄5~60月,中位年龄8.5月。12只眼中7只MGS,伴视网膜脱离2例;伴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及眼小1例,对侧眼白内障;仅伴PHPV 1例;双眼MGS 1例;无合并眼病MGS 1例。二维超声表现:7只MGS患眼视盘区呈局限性凹陷状,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与玻璃体相通,深面突向眼球后极视神经走行方向,病灶最大深度为4~15 mm,平均(8.29±4.42) mm,最大宽度为4~11 mm,平均(6.86±2.67) mm;凹陷内未见正常视神经回声;局部放大观察5个凹陷病灶底部显示有弱回声充填;7只患眼视神经轴末端与凹陷底部相距距离不一,最近者呈紧贴状态,最远者相距约4.5 mm。彩色血流显像:7例凹陷区周边血流信号(Adler,2~3级)明显较凹陷内部血流(Adler,0~1级)丰富。结论MGS眼常伴其他眼部病变。视盘区局限性凹陷区为该病典型超声表现特征。超声有助诊断MGS,且还能进一步发现其他伴发眼病。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并比较关节型银屑病(PsA)及寻常型银屑病(non-PsA)附着点炎的超声特征。方法纳入39例PsA患者(PsA组)、60例non-PsA患者(non-PsA组)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双侧股四头肌腱、髌腱、跟腱、跖筋膜、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附着处。比较各组附着点炎发生部位、累及百分率及不同超声征象。结果对照组27例(45.00%)发生附着点炎,主要累及跟腱与股四头肌腱,所有病变均无血流信号。non-PsA组38例(63.33%)发生附着点炎,主要累及跟腱与股四头肌腱,4个病变部位具有血流信号。PsA组33例(84.62%)发生附着点炎,所有部位均可见累及,累及最多为跟腱、股四头肌腱及跖筋膜,18个病变部位具有血流信号。附着点炎的累及百分率,PsA组>non-PsA组>对照组(P均<0.01)。附着处肌腱回声减弱及附着处骨皮质表面骨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A组及non-PsA组附着处肌腱增厚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PsA组与non-Ps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附着处肌腱内钙化、骨皮质表面骨侵蚀及肌腱内血流信号,PsA组高于non-PsA组及对照组(P<0.01),non-Ps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non-PsA附着点炎好发于跟腱与股四头肌腱;PsA附着点炎好发于跟腱、股四头肌腱及跖筋膜。PsA患者附着点炎的发生率>non-PsA患者>正常人。PsA患者较另两者更易发生钙化和骨侵蚀,血供也更加丰富。   相似文献   
76.
肖练  陈杨  赵浩  闫冰姿  阮中琴 《西部医学》2021,33(12):1858-1861
目的 分析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MFB)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7例MFB患者均为单发肿块,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6岁~68岁,平均最大直径(50.86±15.56) mm;5例位于腹股沟区皮下层,2例位于盆腔内,且与膀胱及髂血管紧贴;5例位于身体左侧,2例位于身体右侧。灰阶超声所有肿块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不均质弱回声团块,发生在腹股沟者比盆腔内者弱回声程度更低;仅1例发生在腹股沟者内探及多数点状钙化;发生在盆腔者体积更大。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示5例肿块内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较丰富,2例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7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 结论 MFB发生于浅表软组织者超声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的不均质弱回声团块,团块内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发生于深部脏器者除了体积更大,未见明显血流外,其余超声特征与浅表软组织者未见明显差异。两种类型均无复发及转移;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必要时仍需结合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7.
目的:回顾性分析瘤内无水酒精注射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纳入经确诊的瘤灶最大径≤5cm、总数≤3个且无肝外病灶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2例.各病灶行B超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共3~4次(1次/周),注射后隔日行局部高频热疗1小时,温度41℃ ~43℃.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疗后AFP下降率为95.2%、总客观缓解率为61.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34个月、中位生存期40个月.肝内单发病灶较2~3个病灶的患者有生存优势(P<0.05).全组治疗后l度及2度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42.8%,1度及2度疼痛为38%,1度发热为31%.结论:该联合方案对治疗瘤灶最大径≤5cm、总数≤3个且无肝外病灶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较好且毒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78.
患者,男,42岁,因“发作性晕厥10+个月,胸闷20+ d,胸痛10+ d”入院。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了解左室流出道压差及冠脉情况,予以左室心导管检查及冠脉造影术,心导管经右侧桡动脉入路,共使用碘质量浓度为370 mg I/mL的碘普罗胺200 mL,术后患者出现以剧烈头痛、皮质盲、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造影剂脑病。予以降颅压、镇静及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自愈。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肝脏炎性假瘤(HIPT)属于一种良性局灶性炎性病变,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及特异度的检查手段,容易与肝脏恶性肿瘤混淆。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HIPT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HIP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就诊且病理确诊的HIPT超声造影资料,分析HIPT的回声、形态、边界、超声造影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程度及模式、增强形态等特征。结果 共纳入患者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9~74岁,病灶直径0.9~8.5 cm。超声造影显示80.0%(12/15)的病灶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低增强的“快进快出”模式。增强形态方面,80.0%(12/15)病灶呈整体或周边增强、内部无坏死液化区,其中呈整体高增强、内部无坏死液化区60.0%(9/15)。仅20.0%(3/15)病灶内可见坏死液化区。13.3%(2/15)病灶周边肝实质动脉期早期略呈节段性一过性高增强。结论 HIPT增强模式多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增强形态以整体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内部无坏死液化区为主。  相似文献   
80.
任佑祥  曹佳智  凌文武  罗燕 《华西医学》2023,(12):1944-1948
胆囊息肉样病变(gallbladder polypoid lesion, GPL)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癌和胆囊腺瘤等肿瘤性病变以及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肿瘤病变。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GPL诊断的准确性。该文对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胆囊腺瘤、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及其诊断GPL的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