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1年我院就诊年龄17~42岁健康妇女210例,停经天数均在49d以内,平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妇科检查及妊娠试验,B超确诊为早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5例,Ⅰ组患者给药方法:空腹或进食2h后口服米非司酮片25mg,2次/d,连续3d,于第4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Ⅱ组患者给药方法:于给药第1天1次空腹口服米非司酮片150mg,第3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片600μg。于用药后观察两组抗早孕的效果、流产后出血量、出血时间、月经恢复情况。结果Ⅰ组患者完全流产99例,不完全流产6例,失败0例;Ⅱ组患者完全流产93例,不完全流产11例,失败1例。两组妊娠终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组患者阴道出血平均天数分别为(9.25±3.81)d,(13.45±4.54)d,出血超过15d的分别为4例,1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组患者月经恢复时间平均为36.49d和36.67d,最短28d,最长39d。结论小剂量分次口服米非司酮比顿服米非司酮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背景:糖尿病足治疗已经走到瓶颈,自体骨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是近年来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方式。
  目的: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整联蛋白在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内皮祖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相互作用以及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在内皮祖细胞增殖与血管新生作用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diabetic foot,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 s,VEGFR-2,integrin,synergistic effect”;中文检索词“糖尿病足,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整合素,协同作用”。共检索到98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6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在糖尿病足治疗中,自体骨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最令人瞩目、最鼓舞人心的焦点,内皮祖细胞移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足治疗的新模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整合素在糖尿病足治疗的血管生成中可能发挥了协同作用,但仍有许多机制还不清楚,要彻底明确整合素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引流出髋部积聚的血液,以加速患者康复。但由于术中已静脉滴入氨甲环酸,并可产生确切的减少失血的效果,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是否仍有必要?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滴氨甲环酸止血的基础上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2例,术中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其中62例全髋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引流组),70例全髋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无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试验获得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与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引流组4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引流组2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引流组出现了3例渗血渗液、3例感染、2例肿胀瘀斑,无引流组出现了1例渗血渗液、1例肿胀瘀斑,两组切口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无引流组(P<0.05);⑤两组术后1,3,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滴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后无需进行引流管放置。  相似文献   
44.
文题释义:尖顶距:是指术后即刻的正、侧位X射线片上拉力螺钉尖至股骨头颈中轴线与股骨头关节面交点的距离之和,并校正放大率后所得值,以毫米为单位。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尖顶距值≤25 mm可有效减少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可能性。股距尖顶距:股距尖顶距是在尖顶距的基础上提出的。正位片上,于内侧皮质做一条平行于股骨颈中轴线的切线,该线与股骨头关节面的交点至螺钉尖端的距离即为正位片上的股距尖顶距;侧位片上,为拉力螺钉尖至股骨头颈中轴线与股骨头关节面交点的距离;将正、侧位片上的股距尖顶距相加再予以校正后得到股距尖顶距的值。股距尖顶距更强调正位片上偏下的螺钉位置。 背景:尖顶距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拉力螺钉切出的可能性,但是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在正位片上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心偏下的位置时更稳定,于是为了更准确评估拉力螺钉位置, 提出了股距尖顶距的概念,但是其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目的:利用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的标准公式,将拉力螺钉放入股骨头内不同的区域,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对比。 方法:利用CT影像数据建立左股骨有限元模型,用3D扫描加建模建立捷迈解剖型髓内钉内置物有限元模型,按照尖顶距15,20,25,30,35 mm将拉力螺钉分别放入股骨头内中间区域和前上、前下、后上、后下5个对应的象限,建立24个内固定模型。同时计算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间时对应的股距尖顶距,将拉力螺钉放入后上、后下、前上、前下4个象限,建立16个股距尖顶距模型。然后给模型垂直向下的力,比较以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为标准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以尖顶距为标准置入拉力螺钉,当拉力螺钉位于前上象限,尖顶距为35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小,为0.008 205 5 mm,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后下象限,尖顶距为20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大,为0.023 524 0 mm。以股距尖顶距为标准置入拉力螺钉,当拉力螺钉位于前上象限,股距尖顶距为37.886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小,为0.008 794 1 mm,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后下象限,股距尖顶距为25.256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大,为0.023 183 2 mm。②将拉力螺钉按照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的标准放入股骨头内,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心偏后上方时,股骨骨折近端的最大主应力增高明显,平均值分别为82.339 4,79.118 8 MPa;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心偏后下方时,股骨骨折近端的平均最大主应力值减小,分别为49.535 9,49.642 8 MPa。提示:在评估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时,股距尖顶距并未较尖顶距表现出明显优势;股骨骨折近端的稳定性受到拉力螺钉位置的影响更大,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下后象限时,稳定性最好。ORCID: 0000-0002-7707-3553(乔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5.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的编制与常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是参考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法(SLTA,Standard LanguageTest of Aphasia),按照汉语和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所编制的,本研究对151名正常人和非失语症患者进行检测。计算出均数和标准差,并用方差分析年龄、性别、利手、职业和文化水平对此检查法的影响,除了不同文化组间在执行口语指令和描述图有差异外,其它项目未发现显著差异,因此,本检查方法适用于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汉语的成人失语症患者。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潜能,可能为银屑病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h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Dil-ac-LDL摄取实验鉴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培养的hMSCs CD71、CD44阳性表达,CD54、CDl06、CD45弱阳性表达,CD34、CD31、VWF、KDR、HLA-DR阴性表达;经bFGF、VEGF诱导后的h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特异表面标志CD34、CD31、VWF、KDR表达转为阳性(P<0.01),而HLA-DR、CD54、CDl06、CD45表达明显上调(P<0.01);诱导分化后的内皮样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MSCs;在bFGF、VEGF诱导作用下,hMSCs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产生功能性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8.
糖尿病足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的患病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已达到糖尿病患者的49.5%。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病变,皮肤、  相似文献   
49.
背景:糖尿病足治疗已经走到瓶颈,自体骨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是近年来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方式。 目的: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整联蛋白在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内皮祖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相互作用以及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在内皮祖细胞增殖与血管新生作用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diabetic foot,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VEGFR-2,integrin,synergistic effect”;中文检索词“糖尿病足,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整合素,协同作用”。共检索到98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6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在糖尿病足治疗中,自体骨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最令人瞩目、最鼓舞人心的焦点,内皮祖细胞移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足治疗的新模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整合素在糖尿病足治疗的血管生成中可能发挥了协同作用,但仍有许多机制还不清楚,要彻底明确整合素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