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1.
脊柱结核是导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感染时年龄、累计节段数、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以及"脊柱危险体征"等。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对于药物治疗后治愈的脊柱结核患者,后凸畸形会继续进展,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后凸畸形。进而出现外观、心理、肋骨-骨盆撞击、心肺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脊髓压迫等一些列问题。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和"脊柱危险体征"的X线征象有助于预测未来畸形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全面认识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以及尽早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阻止后凸畸形的形成并减少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患者多为高龄人群、合并症多,大多采用镇痛、抗骨质疏松症及康复等非手术治疗和椎体成形微创手术治疗。但是当存在椎体失稳、神经功能损害或严重后凸畸形等情况时,必须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笔者对OVF开放手术的指征和入路、效果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阐述,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Kümmell病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椎体成形术,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其中行单侧穿刺73.2%(41/56),双侧穿刺26.8%(15/56)。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双侧穿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骨水泥注入量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各随访阶段VAS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Kümmell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经过术前详细的CT定位单侧穿刺可以获得很好的骨水泥分布,手术时间要明显短于双侧穿刺,但是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Kümmell病指轻微脊柱创伤后迟发的椎体塌陷及进行性脊柱后凸~([1])。该病最早由德国外科医生Kümmell于1891年描述~([2]),他报道了5例经历轻微脊柱创伤的患者,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无症状期,最后出现胸腰段疼痛及进行性后凸畸形。Kümmell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比较公认的假说是创伤后椎体骨缺血坏死~([3~5])。椎体迟发性塌陷在X线片上被发现后~([10]),多数学者均认为椎体内真空裂  相似文献   
16.
田野  郑博隆  陈浩  丁柯元  郝定均 《骨科》2019,10(5):480-484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OTF),正逐渐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的严重问题,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虽然OTF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其分型及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存在着较多争议。2013年,郝定均团队综合考虑了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提出了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系统(thoracolumbar osteoporotic fracture score assessment system, TLOFSAS),根据评估分值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完善了以往分型的不足,可较为准确地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指导意义较大。本文旨在分析以往OTF分型的优缺点,围绕TLOFSAS分型总结相关文献,对OTF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胸腰椎疑难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影像资料不能确诊的128例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并做病变部位涂片细胞学检查,其中119例取出骨块或软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19例抽取脓液或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 128例均成功取材,无并发症,穿刺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符合者107例,占83.6%.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创伤小,准确率高,对脊柱疑难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是强直性脊柱疾病的一种, 好发于中老年人, 临床主要表现为韧带及肌腱附着点的骨化和钙化, 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但不伴有严重椎间盘退变或骶髂关节及椎间小关节强直的骨病。DISH合并胸腰椎骨折具有很高的延迟诊断率和神经恶化率, 所以应及时诊断和治疗。但对于此种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术后的疗效各个资料结论不一, 目前仍存在争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 就DISH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以为此种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脱位或称为寰枢关节脱位,是指寰枢椎间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寰枢关节失去正常对合关系而导致严重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理解剖状态。寰枢椎脱位在国内及国际上有很多分类方法,国内应用最多的是根据其疾病进程及严重程度,分为不稳定(通过体位改变即可复位)、可复性(颅骨牵引可复位)、难复性(牵引无法复位需手术松解复位)及骨性脱位(骨性融合)。近年来枕颈交界区疾患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逐渐深入,脊柱外科同道对于寰枢椎脱位的认识也愈发全面。但是对于难复性及骨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目标仍存在较多争议。以往多认为寰枢椎的完全复位是外科治疗的终极目标,因为完全复位后延脊髓的压迫会得到彻底解除,颈椎的力线也会恢复正常。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疾病的病理解剖学因素限制实在不能达到完全复位怎么办?临床工作中因追求通过手术达到完全的解剖复位而导致神经损伤甚至截瘫的临床教训时而有之。对于难复性脱位有必要为追求完全复位冒完全性截瘫的风险吗?部分复位可行吗?不复位、单纯减压是否可行?是否必须行风险较大的前路松解术?后路松解是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单一入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应如何选择?针对上述争议,我刊特邀部分专家围绕该内容展开讨论,以期为寰枢椎难复性及骨性脱位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前后的脊柱和躯干的发育异常,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支具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早期干预AIS的保守治疗方式,可显著降低脊柱侧凸进展至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近年来,随着理念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支具的设计制作和治疗方案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将从支具治疗指征、支具分类、影响支具治疗预后的因素和病人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对AIS支具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方向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