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骨水泥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165例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术后发生渗漏与否分为:渗漏组和无渗漏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椎体压缩程度、骨折椎体的后壁及终板完整性、术式选择、手术入路、手术穿刺方法、注入骨水泥的体积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5例患者中,54例发生渗漏,111例未观察到渗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手术入路、手术穿刺方法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椎体后壁完整与否、椎体终板完整与否、手术方式、椎体压缩程度、注入骨水泥的体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骨水泥渗漏与否与椎体后壁完整与否、椎体终板完整与否、术式选择、椎体压缩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椎体后壁完整与否、椎体终板完整与否、术式选择、椎体压缩程度是椎体强化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正>钆喷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是一种广泛运用于磁共振成像(MRI)的造影剂。无机钆盐是有毒的,可产生急性抗凝血作用,也会造成患者嗜睡和呼吸抑制,但是有机钆螯合物在临床上用于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其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很少。由于螯合的保护作用,静脉内注射钆喷酸葡胺造影剂所产生的毒性比无机钆盐低20倍。但国内仍有钆喷酸葡胺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患者死亡的报道~([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由钆喷酸葡胺引起脑病的罕见不良反应的病例,  相似文献   
63.
目的讨论研究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与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后路固定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其中使用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内固定20例,使用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内固定25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末次随访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置钉过程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骨水泥组未出现水泥渗漏,术后影像学检查未见螺钉松动、退钉、断裂,内固定、融合器在位。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12.8个月。术后VAS评分逐渐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在术后7dVAS评分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末次随访VAS及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融合均较满意。结论应用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与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均有对椎体把持力好、螺钉稳定性高、固定牢靠、术后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的特点,而皮质骨螺钉技术对肌肉组织剥离少、损伤小,螺钉置入过程更安全,神经损伤风险小,同时增加了皮质骨的接触面,增大螺钉把持力,是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64.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脆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最为常见。目前,OTLF已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必须依据骨折分型。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OTLF分型,但各自存在不同缺陷,临床医师难以领会其中的差异,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OTLF不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电刺激经针型电极进行传送,胸髓及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被完整记录。结果 术中诱发电位在57例患者的上述 所有肌群被成功记录,在其余的7例患者中诱发电位未被完整记录。在57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然而,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结论 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中无异常出现,即使在合并有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的患者。这些结果提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与术中神经根或者脊髓的 损伤无明显的关联,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术者应清楚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是 一可能的并发症,即使术中无明显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7.
目的总结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42例,其中男425例,女317例;年龄17~60(41.9±8.6)岁;损伤节段:T11 82例,T12 227例,L1 231例,L2 93例,L3 69例,L4 40例。AO分型:A1型262例、A2型95例、A3型335例、B1型41例,B2型9例。详实统计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36(22.9±5.8)个月。共46例发生并发症(6.2%),其中术中并发症7例,包括导丝断裂3例,腹主动脉损伤1例,硬膜损伤3例;术后并发症39例,包括螺钉位置不良17例(共19枚钉),螺钉断裂8例,螺塞脱落2例,连接棒松动3例,复位不良4例,迟发性感染5例。7例术中并发症患者经术中及时处理,手术顺利完成;39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中14例行手术翻修,其余患者给予支具等辅助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血管损伤、螺钉位置不良、复位欠佳、内固定失败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螺钉位置不良,其发生率为2.29%(17/742);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为手术误操作,占52.2%(24/46)。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双氧水在多节段腰椎术中抗感染及降低术后引流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510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0例切口缝合前采用双氧水冲洗(研究组),280例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感染率,采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标准评价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2.990,P=0.005)。术后13例患者发生感染,其中浅部感染10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8例),感染持续时间(7.3±1.5)d;深部感染3例(均为对照组患者),感染持续时间(16.6±3.1)d。研究组浅部和深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5,P=0.123;P=0.256)。浅部感染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积极换药后康复;深部感染患者中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均经彻底清洗缝合并积极换药后康复。结论多节段腰椎手术中,切口缝合前使用双氧水冲洗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和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69.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并向全国蔓延。相较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2019-nCoV致死率更低,但却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致病力。截至2020年2月22日24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6936例(武汉36174例)[1];截至2月11日,全国医务人员感染3019例[2],远远超过了"非典"疫情感染人数。骨盆、髋臼骨折是创伤救治中最为复杂的病情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3]。骨盆、髋臼骨折常发生于高能量损伤,容易合并大出血、重要脏器损伤等严重情况,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4]。病毒流行为疫区骨盆、髋臼骨折院前急救、急诊诊疗、手术策略、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等医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疫情流行期间,为了降低骨盆、髋臼骨折救治过程中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骨折预后水平,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统筹传染病和骨盆、髋臼骨折的诊疗方案,制定严密的诊疗计划,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响应党中央号召,科学战"疫",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结合肺炎防治和创伤救治相关诊疗指南[5,6,7,8,9,10],特制定此诊疗专家共识,以规范COVID-19疫情期间骨盆、髋臼骨折的诊疗,提高治愈率,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