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患者,女,45岁,因"间断发热2+月,骨折1+月,咳嗽2天"于2012年1月17日入院。入院前2月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血象升高,血小板降低。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后,  相似文献   
32.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恶化为特点的骨骼退化型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发病率逐年升高,其预防和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更易发生骨量低下、骨折疏松甚至脆性骨折,同时往往伴随有较高的甲状旁腺素水平,因此提出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说。有证据表明醛固酮与甲状旁腺素相互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可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该文将从二者的关系及其对骨代谢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糖尿病(D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间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DM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高化疗及护理效果,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分析本院被误诊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原因和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分析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各异,容易误诊和漏诊,但高血钙、高尿钙、高甲状旁腺素、低血磷是共同的特点.结论 临床医师需提高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全面认识,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模型探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DPN大鼠坐骨神经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激活核因子-κB(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nuclear factor kappa-B,PARP/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84只,随机选12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均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PN模型。建模成功后,抽取7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甲钴胺组,利拉鲁肽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胰岛素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治疗,给药组给予不同剂量利拉鲁肽治疗,共治疗8周。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测定神经反应速度,ELISA检测炎症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ARP-1、NF-κB蛋白表达,EMSA检测NF-κB转录活性。选择RSC96细胞建立高糖环境下细胞损伤模型,应用基因芯片预测PARP-靶基因,并通过转染PARP-1进行检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治疗后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血糖显著降低,神经反应速度提高(P<0.05);大鼠实验和细胞实验显示利拉鲁肽给药后细胞炎症因子含量及PARP和NF-κB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高剂量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利拉鲁肽抑制了NF-κB的转录活性;PARP-1转染组炎症因子和PARP-1、NF-κ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PARP-1/NF-κB是GLP-1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抗炎症作用的重要靶点。结论: 利拉鲁肽可以降低DPN大鼠坐骨神经PARP-1和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降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起到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罹患血脂异常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21个省市150家医院门诊及住院老年(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收集老年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描述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谱的特点以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调查老年糖尿病患者2652例,其中男1396例,女1256例,年龄69(65,77)岁,糖尿病病程12(6,18)年,BMI 24.9(22.9,27.2)kg/m2,HbA1c 8.2%(7.1%,9.7%)。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TC≥6.2mmol/L,TG≥2.3mmol/L,HDL-C1mmol/L,LDL-C≥4.1 mmol/L)分析发现,血脂异常(1项及以上血脂指标升高)患病率49%(1300/2652),其中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和高L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8.2%(217/2652)、20.3%(539/2652)、31.1%(824/2652)和8.3%(219/2652)。血脂异常患者中,单纯型血脂异常者33.4%(887/2652),混合型血脂异常者15.6%(13/2652)。分层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性别、BMI、HbA1c的患者血脂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HbA1c、FPG、血尿酸(SUA)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其中以单纯性高TG及HDL-C降低为主。年龄、BMI,HbA1c、FPG、SUA水平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的特点,为临床正确选择干预病变的靶点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922例初诊或疑诊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胰岛素释放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空腹血糖(FBG)6.1 mmol/L和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2 hPG)7.8 mmol/L和11.1 mmol/L四个切点将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组1362例(NGT组)、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982例(I-IFG组)、单纯糖耐量减低组778例(I-IGT组)、联合糖耐量减低组1300例(C-IGT组)、空腹正常型糖尿病组250例(NFD组)、空腹受损型糖尿病组1186例(IFD组)、餐后正常型糖尿病组14例(NPD组)、餐后受损型糖尿病组332例(IPD组)、空腹合并餐后型糖尿病组3708例(CFPD组)。结果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由小到大依次为NGT组、I-IGT组、NFD组、I-IFG组、C-IGT组、IFD组、IPD组、CFP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组与NGT组、I-IGT组、C-I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由小到大依次为CFPD组、IFD组、NFD组、IPD组、C-IGT组、NPD组、I-IGT组、I-IFG组、NGT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校正IR影响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由弱到强依次为CFPD组、IPD组、IFD组、NPD组、NFD组、C-IGT组、I-IFG组、I-IGT组、NGT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糖耐量人群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FBG越高基础胰岛素抵抗越严重,单纯以餐后增高为特征的糖尿病患者并未表现出基础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早晚相胰岛素分泌缺陷,空腹相当时餐后血糖越高胰岛分泌功能越弱,即随着空腹、餐后糖代谢紊乱的不断进展,IR逐渐加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进行性减退。针对此特点进行个体化干预及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应用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观察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颈动脉壁剪切力(WSS)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WSS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44例,对44例糖尿病患者(88支血管)和15例正常人(30支血管)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V-Flow成像,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颈动脉不同部位WSS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各组间WSS的变化特点。结果 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中段WSS(包括WSS最大值和WSS平均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对应部位WSS(P=0.001、0.003),同时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分叉处WSS均明显小于颈总动脉中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患者中颈总动脉分叉处WSS的大小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化(P=0.018、0.043),斑块组最高[WSS最大值(2.58±0.69)Pa;WSS平均值(0.86±0.25)Pa],IMT增厚组次之[(2.37±...  相似文献   
40.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强化降糖使糖尿病患者明显获益,但低血糖发生风险也增大。因此应加强个体化降糖,使血糖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