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8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647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与国人舟骨形态学相关的舟骨螺钉内固定应用.方法 测量27例成人舟骨标本的舟骨长轴长度(沿舟骨长轴线从近极到远极关节面的距离)、舟骨腰部宽度、远极宽度和近极宽度(垂直于舟骨长轴的方向,分别测量舟骨腰部最窄部位的宽度、距离远极关节面2 mm处的远极宽度和距离近极顶端2 mm处的近极宽度),男17例,女10例.比较男性和女性标本的测量数据,并分别同国内可供选择的舟骨内固定螺钉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舟骨长轴长度:男性标本(29.3±1.3)mm,女性标本(25.4±1.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舟骨腰部宽度、近极宽度和远极宽度男性标本分别为(10.3±0.8)mm、(4.5±0.6)mm和(6.0±0.5)mm,女性标本分别为(9.0±0.8)mm、(4.0±0.4)mm和(5.6±0.4)mm,男性标本的测量值均显著大于女性标本.所有舟骨标本的平均近极宽度均小于远极宽度.国内部分可供选择的舟骨螺钉产品(3.0空心螺钉垫圈系统和部分Acutrak标准型螺钉)的尾端直径大于舟骨近极平均宽度.结论 根据舟骨形态学相关测量结果,治疗舟骨骨折螺钉的适宜平均长度男、女性分别为25 mm和21 mm.因国人舟骨近极宽度相对较窄小,选择背侧入路从近极置入螺钉时,应选择尾端直径适宜的螺钉产品,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研究复合软组织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后,髌股关节适应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7年收治的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73例.男24例,女49例;平均年龄7.1岁(3~15岁);单侧47例,双侧26例.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年龄3~8岁(包括8岁),24例(30膝);B组年龄8~15岁,49例(69膝).复合软组织手术包括膝关节外侧充分松解、内侧紧缩、髌腱半腱上点移位(Roux-Goldthwait手术)和股内侧肌止点下移术.术前及随访中分别行髌骨轴位和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滑车角、髌骨高度、髌骨-滑车适配角及髌骨倾斜角(Laurin角)的变化情况,以评价髌股关节适应性.结果 73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25~98个月).末次随访时髌骨脱位均无复发,其中2例发生髌骨内侧脱位.股骨滑车角:A组由术前的150.1°±5.1°改善为144.3°±6.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在两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复合软组织手术对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髌股关节的塑型有影响,对于手术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可以明显促进股骨髁的发育,降低股骨滑车角,改善髌股关节适应性;8岁以上儿童在随访期内股骨滑车角的变化不显著,髌股关节适应性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刘阳  周力  陶剑锋  李慧  王满宜 《山东医药》2010,50(44):10-13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比较平行和交叉构型螺钉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强度。方法对Synbone股骨近端模型骨进行80°截骨模拟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将18例标本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倒三角平行构型、上方加压交叉构型和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固定骨折,使用MTS 858 Mini BionixⅡ试验系统测试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倒三角平行构型螺钉组及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的刚度均大于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P〈0.05);在疲劳试验中,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位移大于另外两组(P〈0.05)。平行螺钉在标本破坏后均发生不同程度退出,垂直于骨折线的加压螺钉均未发生退出。倒三角平行构型螺钉组和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均有1例标本在破坏后可观察到骨折内翻。结论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能更好地对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所承受的剪切应力、张力及内翻趋势,更适于此类骨折的固定。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骨科围术期患者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6例骨科围术期患者进行D-dimer水平的检测以及危险性评分量表(Wells)评估.结果 对术前患者血D-dimer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dimer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 d、7 d血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 d D-dimer水平达高峰,与术后3 d、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d,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患者与未应用抗凝剂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患者与未输血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骨水泥患者在术后1 d、7 d与未应用骨水泥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膝关节置换与髋关节置换、非置换手术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Wells评分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r=0.166,P<0.05),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Wells评分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r=0.169,P<0.05).结论 骨科围术期患者D-dimer水平在术后有所增高,尤以术后1 d最高.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治疗、术中应用骨水泥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影响D-dimer水平,故D-dimer无法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对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患者相关易感因素对于不同失败原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30例髋关节翻修术失败(26例为初次翻修术失败,4例为再次翻修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均为单侧病例.患者初次置换平均年龄49岁(25~68岁),初次翻修平均年龄53岁(27~72岁),平均间隔时间43.8个月(0~156个月).对比分析髋关节翻修术与初次置换的失败原因,同时对初次翻修年龄以及翻修失败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以再次翻修或假体取出作为终止点,30例翻修术失败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22例(73.3%)、感染性松动4例(13.3%)、假体周围骨折3例(其中1例合并假体柄断裂)(10.0%)以及假体不稳定1例(3.3%).患者行最后一次翻修或假体取出平均年龄58岁(38~77岁),距离上一次翻修平均间隔78.8个月(1~216个月).初次翻修时高龄组(60岁以上,n=12)翻修失败时间显著低于低龄组(60岁以下,n=18)(P<0.01).结论 未能获得翻修假体的有效固定与感染复发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关节重建理念的局限与手术技术的缺陷是导致翻修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oonrad-Morrey型半限制型假体全肘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4月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治疗肘部疾患30例(31肘),其中新鲜肱骨髁间骨折18例,髁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9例,类风湿性肘关节炎(RA)2例(3肘),骨性关节炎(OA)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47~78岁,平均66岁.结果 20例(21肘)获得随访,均为骨折患者,平均随访35个月(12~52个月),术前因疼痛无法判断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分),术后MEPS评分平均为84分;21肘中,6肘优(28%),11肘良(52%),2肘可(10%),2肘差(10%).优良率80%.并发症:1例术后发生"针-针系统"失效,1例术后切口迟延愈合,1例尺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减退,2例异位骨化.结论 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肘关节损伤可解除疼痛、恢复稳定性及改善活动范围.对于老年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及骨折不愈合,严格选择病例,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7.
成人尺骨近端向后孟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尺骨近端向后孟氏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共手术治疗16例成人尺骨近端向后孟氏损伤患者,其中对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28个月.手术均采用肘关节后正中入路.术中尽量对桡骨头骨折和冠状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对尺骨近端的固定,7例采用单纯钢板,2例钢板加克氏针,3例钢板加克氏针张力带,1例克氏针张力带加螺钉.结果 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疼痛及肘关节不稳定.患肢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平均为100°(0°~145°),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平均为119°(0°~170°).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分)平均为93.1分(67~100分),优良率92.3%.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为88.8分(53~100分),优良率76.9%.结论 对尺骨近端向后孟氏损伤要注意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治疗的关键要重建尺骨近端长度和对线,尽量对其进行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108.
现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半限制型假体,以GSBⅢ和改良Coonrad-Money假体为代表,这类假体的"松散铰链"设计使其在冠状面有5°~10°的角度松弛,屈伸过程中产生的旋转和内外翻应力可以分散到周围软组织,减少了假体界面的应力[1].本文针对半限制型假体术后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调查国人类风湿关节炎中髌骨的厚度及解剖学特点,探讨髌骨置换术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1月,对59例患者95个类风湿膝关节行全膝置换术,术中测量髌骨最厚处、最薄处和髌骨截骨后骨床的厚度以及安装髌骨假体后髌骨复合物厚度,术后对患者随访,观察膝前痛和髌骨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1)截骨前髌骨的厚度测量为最高处(22.01±1.64) mm(18~26 mm),最低处为(11.69±2.33) mm(6~16 mm).(2)截骨后髌骨的骨床厚度测量结果为(13.23±0.96) mm(11~16 mm),其中11 mm 4膝(4.2%),12 mm 15膝(12.7%),13 mm 38膝(40%),14 mm 32膝(33.7%),15 mm 5膝(5.3%),16 mm 1膝(1.1%).髌骨复合物的厚度平均为21.42 mm(20~25 mm),90.5%(86/95)的髌骨厚度在术后等于或稍低于原髌骨厚度.(3)术后随访轻度膝前痛3例,无髌骨骨折或髌骨松动病例.[结论] (1)类风湿膝关节中髌骨的厚度小于国人正常髌骨厚度的均值.(2)类风湿膝关节髌骨置换时保留12~14 mm厚度的骨床是一种安全的选择.(3)类风湿膝关节置换髌骨短期随访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0.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总结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病历资料完整、受伤至手术时间在60 d以内,并获得随访的8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35例,其中B1型17例,B2型11例,B3型7例;C型48例,其中C1型34例,C2型9例,C3型5例.66例患者伴有合并伤.25例伴有骶骨骨折:1区5例,2区16例,3区4例.合并髋臼骨折23例.12例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行急诊抢救.所有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伤情分别采用单纯前环固定(17例)、单纯后环固定(29例)及前后环同时固定(37例)治疗.最终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和Harris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2.0 d(0~51 d).结果 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其余8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年(1.0~7.1年)随访.术后82例患者Majeed评分平均87.5分(51~100分),其中优54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2.7%;Harris评分平均91.1分(50~100分),其中优59例,良17例,可1例,差5例,优良率为92.7%.合并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14例效果优良.19例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11例基本恢复,5例不完全恢复,3例无恢复.医源性神经损伤10例,9例完全恢复,1例不全恢复,仍残存足踝背伸力弱.3例发生内固定失效. 结论 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获得良好疗效,合并严重腰骶丛神经损伤、固定失效及合并髋臼骨折会影响最终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