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 讨极 外 型腰 椎间 盘 突出 症患 者 的临 床特 点 与神 经节 位 置的 相关 性 方 法:通过 术前 神 经根 造影 : 。确定 受压 神 经根 的背 根 神经 节的 位 置,根 据 其神 经节 的 位置 ,将 27 例极 外侧 腰 椎间 盘突 出 症患 者 分为 三 组 :椎管内 组,5 例;椎间 孔内 组 ,15 例 ;椎 间孔 外组 ,7 例 。分 别比 较神 经 节的 位置 与 临床 参数 ,如 受压 神 经根 的水 平 ,直腿 抬高 试 验的 度数 ,术 前和 术 后症 状(腿痛 ,下 腰痛 和 行走 能力 )及 体 征(感 觉 和运 动障 碍 )的 严重 程 度 及 与恢复率 之间 的 关系 。结 果:与椎 管 内和 椎间 孔 内组 相比 ,椎 间孔 外 组患 者直 腿 抬高 试验 的 度数 较低 ,下 腰 痛的 程度较轻 ,术 前的 腿痛 明 显重 ,而 行走 能 力低 于椎 管 内和 椎间 孔 组。 背根 神 经节 的位 置 与术 前的 感 觉和 运 动 障 碍以及手 术效 果 没有 明显 差 异。结论 :神 经节 的 位置 会影 响 极外 型腰 椎 间盘 突出 患 者根 性症 状 (腿痛 和 行走 能力 )的严重 程度 。  相似文献   
2.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与患者自身因素、融合方式、内固定物性质、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患者自身易感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性别、骨质疏松、术前腰椎状况、术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Aota等[1]认为在诸多可能引起邻近节段不稳定的因素中,年龄最为重要,他发现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率为36.7%,而小于55岁的患者退变率为12%。Chou等[2]认为老年人椎间盘中蛋白聚糖和水的含…  相似文献   
3.
破伤风分为新生儿破伤风和非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新生儿破伤风重症患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为规范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包括了非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分级、治疗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结果 ,探讨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4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致足下垂者125例,108例完成完整随访并纳入研究。手术均采取腰椎后路、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4~5.2年,平均2.4±1.5年,以胫前肌肌力恢复至4或5级,患者可背伸足踝,步态基本正常,为治愈。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受累肢体的数量、患肢感觉障碍、术前疼痛VAS评分、马尾综合征、外伤史、受累节段等指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治愈59例,治愈率为54.6%。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4例,治愈15例,治愈率为34.1%;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治愈44例,治愈率为68.7%。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的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受累肢体数量与足下垂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是足下垂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中,年龄、腰椎退变性质、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与足下垂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术前胫前肌肌力强者预后较好;腰椎间盘突出症较腰椎管狭窄症导致的足下垂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128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29例,双踝骨折52例,三踝骨折47例。外踝选用前外侧切口98例,后外侧切口30例;后侧防滑接骨板固定6例,加压螺钉与中和接骨板固定122例(其中1/3管状接骨板98例,锁定接骨板24例);内踝骨折均使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通过后外侧切口复位固定24例。术后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随访时,根据X射线平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外踝伤口延迟愈合5例(4%),其中锁定接骨板固定者3例、1/3管状板2例,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无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评分优55例,良6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后,因局部不适取出内固定物31例,其中管状接骨板19例,锁定接骨板12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取出的12例锁定接骨板中,2例(17%)发生螺钉与接骨板间的“冷焊接”。1例防滑接骨板固定后出现腓骨肌腱炎,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提示针对老年人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合理选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有利于减少伤口的并发症,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者的惟一选择。目前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比研究还不多。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05-09/2008-10纳入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治疗,1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术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55 min,固定后5~7 d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平均为69.3%,无神经根损伤。球囊扩张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平均37 min,治疗后第1日疼痛即出现缓解,疼缓解率平均为86.2%,有3例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提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达到缓解疼痛稳定骨折的目的,采用椎弓根钉内置入固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而微创椎体成形术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虽然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但通过合理使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技术,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从而为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生物活性玻璃在骨不连、骨折愈合过程中有较佳的临床疗效,但其在脊柱骨融合过程中的效果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患者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椎间融合器,其中内填充自体松质骨植骨32例为对照组,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填充36例为实验组。随访观察两组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及伤口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相当,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性融合率分别为94%,9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6个月时全部融合。两组随访3,6,12个月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指数均获得良好维持,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应用改良Tofts-Kermode模型对脑肿瘤的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成像(DSC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血脑屏障通透性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研究该方法在高、低级别胶质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Tofts-Kermode模型对12例诊断为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病变及正常脑组织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进行定量分析,拟合微观参数(Ktrans、Vp、Kep),重建各通透性相关参数的参数图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病变区的Ktrans参数值显著大于低级别胶质瘤(P=0.031),高、低级别胶质瘤的Vp、Kep参数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P=0.756)。Ktrans是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指标,以Ktrans=0.0274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58.3%。高、低级别胶质瘤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参数值与正常脑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SC-MRI法可以实现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定量分析,该方法在胶质瘤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1,他引:3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种类包括6类: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人髋关节;骨折不愈合。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头颈螺钉位置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