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骨和异体冷冻干燥骨混合植骨方法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中恢复髋臼骨量的作用,评价混合植骨技术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重建髋臼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自体骨和异体冷冻干燥骨混合打压植骨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对髋臼严重骨缺损18例19髋进行重建。男8例,女10例;年龄33~76岁,平均64.7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导致髋臼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术17例,髋臼发育不良行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Paprosky ⅡB型骨缺损5髋,Paprosky ⅡC型2髋,Paprosky ⅢA型6髋,Paprosky ⅢB型6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6~12.3年,平均6.5年。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8.7±9.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87.6±7.8)分。术后3~6个月X线检查可见髋臼植骨区骨长入,1年后植骨区骨整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再松动病例。1例出现髋臼聚乙烯明显磨损,髋关节旋转中心上移。结论 自体骨和异体冷冻干燥骨混合打压植骨可有效恢复髋臼骨量,植骨中加入的自体骨可促进植骨区骨长入,混合植骨方法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固定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含庆大霉素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假体控制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仿生溶液法制备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在体外实验中检测庆大霉素的释放情况.将50只中国白兔分成5组,每组10只,第1组植入HA假体,第2组带菌植入HA假体,第3组带菌植入含庆大霉素HA假体,第4组带菌植入HA假体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第5组带菌植入含庆大霉素HA假体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手术当天及术后第28天拍摄左胫骨X线片,进行评分;术前、术后第3、7、14、21、28天检测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肛温和体重;术后第28天处死动物.对髓腔和假体进行细菌培养,对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在体外释放庆大霉素可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可持续10 d以上.第1组无感染,第2组全部感染,第3组6只感染,第4组6只感染,第5组3只感染.第2、3组体温比第4、5组高;影像学评分、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和体重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比较,第2组>第4组>第3组>第5组.结论 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能够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协同,较好地控制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适应证,评价中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2007年间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进行的初次膝关节置换病例,共计34例42膝,平均随访时间6.4年(2.3~10.4年)。这些患者膝关节术前均合并有较为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定或骨缺损。术后采用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例术后发生人工关节周围迟发性感染;1例因外伤导致股骨假体近端的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3例术后复查X线提示有髌骨倾斜或半脱位。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行走及上下楼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HSS评分从术前的40.5分增加到术后的89.0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除适用于人工关节翻修术,还可应用于合并有重度膝关节畸形,存在大量骨缺损或膝关节不稳定的关节炎患者的初次置换。严格选择适应证,准确的手术操作,应用该假体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如果术后出现合并症,处理将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4.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128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29例,双踝骨折52例,三踝骨折47例。外踝选用前外侧切口98例,后外侧切口30例;后侧防滑接骨板固定6例,加压螺钉与中和接骨板固定122例(其中1/3管状接骨板98例,锁定接骨板24例);内踝骨折均使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通过后外侧切口复位固定24例。术后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随访时,根据X射线平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外踝伤口延迟愈合5例(4%),其中锁定接骨板固定者3例、1/3管状板2例,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无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评分优55例,良6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后,因局部不适取出内固定物31例,其中管状接骨板19例,锁定接骨板12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取出的12例锁定接骨板中,2例(17%)发生螺钉与接骨板间的“冷焊接”。1例防滑接骨板固定后出现腓骨肌腱炎,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提示针对老年人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合理选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有利于减少伤口的并发症,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恢复。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3年1月- 2008年1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54例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桡骨短缩是否>4mm,分为桡骨短缩组(桡骨短缩距离>4mm)和对照组(桡骨短缩距离<4 mm),比较两组患者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和骨缺损程度、年龄、手术入路和术中内固定物选择、术中是否植骨、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腕关节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为30%;年龄因素、术中是否植骨对术后桡骨短缩有显著性影响;C型骨折较B型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显著性增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的选择对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短缩组与对照组比较,掌倾角和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有所降低。结论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可导致桡骨轴向短缩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后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及效果. 方法 2004 -2009年收治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8~84岁,平均75.7岁.骨折初次治疗包括动力髋螺钉(DHS)固定3例,动力髁螺钉(DCS)固定1例,股骨近端重建钉固定3例,保守治疗无内固定3例.治疗失败包括股骨头坏死4例,内固定切割3例,骨折不愈合2例,畸形愈合合并骨关节炎1例.术前检查除外感染,行髋关节置换术.随访时记录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 结果 全髋置换术6例,其中髋臼骨水泥固定3例,非骨水泥固定3例;股骨头置换4例.股骨假体使用加长柄5例,普通柄5例.手术中失血量平均764 ml,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术中发现股骨距缺损3例,大转子尖骨质阻挡髓腔入点7例;安放假体复位后,转子与髋臼存在撞击3例;术后发现骨水泥从既往内固定钉孔内侧渗漏3例.随访2~7年,Harris 评分由术前37分改善为85分.无血栓、感染、骨折、脱位发生,其中1例2年后因脑出血死亡.结论 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后,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缩短卧床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应该注意其骨质疏松、骨质缺损、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既往内固定物影响等特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迟发感染治疗中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方法]Ⅱ期翻修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迟发感染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0~86岁,平均67.2岁.初次手术包括髋关节置换术5例,膝关节置换术4例,发生感染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为2~96个月.术前及术中取关节液培养,Ⅰ期取出内植物彻底清创,然后用临时间隔器(包括万古霉素骨水泥7例、可灌洗间隔器2例)填充缺损区域,术后引流液万古霉素药物浓度测定.根据药敏结果,静脉用抗生素3~6周.清创术后3周~1年,Ⅱ期关节置换重建8例;1例因全身情况欠佳,局部旷置.采取接触隔离方式预防感染的院内播散.每2周检查肝、肾功能.[结果]细菌培养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例,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苯唑西林、青霉素等均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9例,利福平敏感7例.克林霉素敏感5例,复方磺胺敏感4例,左旋氧氟沙星敏感4例,庆大霉素敏感3例.治疗后感染均得以控制,肝功能短暂升高1例.随访25.5~108个月,平均50.9个月,未见感染复发,亦未在病区内播散.[结论]造成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彻底清创手术后,全身和局部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条件行Ⅱ期成形手术相对安全;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可以预防感染的院内播散.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置换时股骨髓内定位对假体排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时股骨髓内定位杆进针点的位置对下肢力线造成的误差及其相关的影响殷素。方法 :选取行TACK膝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病患者 40例。术中股骨截骨髓内定位杆的进针点为股骨滑车中心。术前术后于 14英寸× 17英寸X线片测量膝关节的股胫角 (FTA)、股骨外侧角。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TACK置换后可能造成的最大误差。结果 :股骨解剖轴线一般与股骨内侧髁相交 ,距滑车中心平均 7mm ( 0~ 11mm) ,膝外翻者股骨解剖轴线偏离滑车中心更多。术后测量股骨假体外侧角为 80~ 90° ,内外翻误差 2°以内者占 70 % ,理论计算如果进针点位于滑车中心 ,会导致外翻误差增加。结论 :真正的髓内定位杆进针点应位于股骨解剖轴线上 ,进针点外移会导致股骨假体过度外翻。术前应在全长或 14英寸× 17英寸站立正位X线画出股骨解剖轴线 ,根据股骨轴线与股骨髁交点的实际位置进行髓内定位 ,可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1,他引:3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种类包括6类: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人髋关节;骨折不愈合。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头颈螺钉位置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