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5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评价口腔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并探讨影响无瘤生存者术后QOL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SF-36及UW-QOL测量55例口腔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QOL,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复发患者术后的QOL显著低于无瘤生存者。②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时,无瘤生存者仍存在较严重的治疗相关的特异性问题和较差的社会功能状况。③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共病、缺损范围及放疗影响无瘤生存者术后QOL,初、高级文化程度、配偶健在、不伴有共病、缺损最大径〈6cm及术后未放疗的患者,术后QOL较高。④不同的颈清扫术式对无瘤生存者手术前后QOL总分的差值没有影响,但副神经保留组术后的肩功能明显优于副神经切除组。结论:保留副神经可改善颈清扫患者的肩功能;降低复发率、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改进放疗手段、增加社会支持及必要的康复指导和治疗可提高口腔癌患者术后的QOL。  相似文献   
82.
83.
84.
目的 探讨人胚胎干细胞源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K-hESCs)用于药物细胞毒理检测反应的可行性,为建立新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毒性。观察维A酸(RA)、5氟尿嘧啶(5-FU)、地塞米松(DEX)和青霉素G(PG)对K-hESCs、人原代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 HGECs)和人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human immortalized oral epithelial cells, HIOEC)的细胞毒性反应。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作用于HGECs、HIOEC和K-hESCs 3种角质形成细胞后,其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6.1±0.03、5.62±0.05和6.58±0.02;5-FU作用于3种细胞后,IC50分别为1.65±0.02、3.00±0.02和1.72±0.04;DEX作用于3种细胞后,IC50分别为113.67±0.014、328±0.002和126.17±0.05;PG作用于3种细胞后,IC50分别为2200±1.34、3795±2.42和2880±1.5。4种药物对HIOEC和HGECs的IC50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K-hESCs和HIOEC的IC5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K-hESCs和HGECs的I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般细胞毒性上, K-hESCs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比HIOEC更接近HGECs,可模拟人体正常细胞的反应。  相似文献   
85.
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我们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游离皮瓣和腓骨肌皮瓣配合正颌外科治疗8例严重半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腭裂术后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现象对牙横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 13~ 2 8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 31例。行冠状位CT检查确定腭裂隙内骨桥形成长度后 ,在牙石膏模型上分别定点测量牙弓宽度、骨基宽度和牙弓协调度 ,计算各项测量指标的均值 ,分析骨桥形成长度与牙生长发育的关系 ,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在腭裂术后骨桥形成长度 8mm以上组 ,其骨基宽度 ,尤其是牙弓后份的骨基宽度发育明显优于骨桥形成量小于 8mm组。在双尖牙区 ,有效长度的骨桥形成组的牙弓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而在磨牙区 ,两组均值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双尖牙区 ,骨桥形成不良者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倾向 ;在磨牙区 ,骨桥形成不良者并不因此而发生咬合关系紊乱。结论 腭裂术后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现象明显影响牙生长发育 ,对骨基宽度、牙弓宽度和牙弓协调度的发育均有支持作用。骨桥形成影响牙生长发育的临界长度为 4mm ,有效长度为 8mm。  相似文献   
87.
PGE2在骨生成和骨改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素E2(PGE2)是由37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化合物,分子量为42,960Da。PGE2在骨组织形成与改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既参与骨的生成过程,又参与骨组织的吸收过程。在骨组织里,PGE2主要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它通过特异性受体的介导完成对骨组织代谢的调节。  相似文献   
88.
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材料、生物制剂以及环境的质量和健康安全是政府和民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标准的健康安全评价检测方法以微生物、动物及其细胞作为载体,不能准确反映人类的生物学特征,预测人体心、肝等靶器官毒性及发育毒性的准确率偏低,在技术层面严重制约了人类健康安全的评价和监控。如何建立准确反映人类生物学特征的健康安全评价体系是关系国民健康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1]。 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可真实反映人类生物学特征,并利用其无限增殖和定向分化的特点,可达到检测载体的高度标准化,hESCs技术的发展为体外健康安全评价体系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我们完成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一期项目“基于人胚胎干细胞健康安全评价新载体的构建”,并就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科研工作综述进行发表[2]。在此基础上,合作团队顺利完成了二期项目“创建人胚胎干细胞健康安全预测新体系”,取得了系列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9.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初探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对3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实施^125Ⅰ放射性粒子定向植入治疗(分别为术中即刻植入、术后经皮穿刺植入、单纯粒子植入),治疗前分别行靶区设计,平面植入计划或立体植入计划。植入后1周内及2个月后CT验证粒子分布及靶区剂量变化。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晚期恶性肿瘤单纯植入2例,肿瘤明显缩小,症状减轻;早期舌癌单纯植入1例,肿瘤完全消退;33例手术及粒子植入后随访,靶区覆盖范围均无复发及转移,有3例出现靶区外复发或转移。除8例局部皮肤充血反应外,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及外照射副反应。结论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对控制复发及颈部淋巴转移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颌下腺转位于颏下间隙后腺体功能及预防头颈部放疗导致的口干的效果。方法将3例头颈癌患者的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近心端切断,保留该动静脉的远心端,并将其作为蒂,游离颌下腺后将其转位于颏下间隙。颈部放疗时屏蔽转住的颌下腺。术前术后以及放疗后检测颌下腺唾液流量,并填写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调查表。结果通过唾液流量分析,3例转住的颌下腺均成活。其中2例经放疗后20个月随访的患者,转住的颌下腺保存一定的泌唾功能,患者无口干症状。结论颌下腺转位于颏下区可保存其功能,有助于预防头颈癌患者放疗导致的口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