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8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了解重建上颌骨的承力情况及应力分布。方法应用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上颌骨切除,腓骨瓣修复,分析新的上颌骨复合体在承受咀嚼压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重建上颌骨的应力传导柬集中在颧牙槽嵴;水平截面上,重建上颌骨模型的平均等效应力、最大等效应力和正应力较正常上颌骨模型有显著增加,而矢状截面上的应力增加幅度不及水平截面。结论颧牙槽嵴是腓骨瓣上颌骨重建后咀嚼压力的主要受力部位,腓骨瓣上颌骨重建时要加强颧牙槽嵴的固定,重建骨性颧突支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口内和口外 2种入路手术治疗下颌角升支区颌骨囊肿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 2组位于下颌角升支区的颌骨囊肿病例 (分别应用口内和口外入路手术治疗 ) ,通过病历资料分析和术后复诊 ,调查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口内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口外入路组 ,术后下牙槽神经感觉优于口外入路组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张口受限发生率、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口内入路手术治疗下颌角升支区颌骨囊肿可获得与口外入路手术相同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胸锁乳突肌上段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胸锁乳突肌上段的血供情况,为临床应用胸锁乳突肌-耳大神经瓣或其它蒂在上的胸锁乳突肌瓣提供进一步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4例新鲜尸体标本,2例用于血管灌注,2例用于血管铸型,结合两种解剖学研究方法,对胸锁乳突肌上段进行解剖观察,了解其血管构筑情况.结果 胸锁乳突肌上段的血供来源为枕动脉和耳后动脉,且肌内有比较丰富的血管吻合.结论 应用胸锁乳突肌-耳大神经瓣或其它蒂在上的胸锁乳突肌瓣有着可靠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累及髁突的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53例累及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损,行下颌骨切除后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下颌骨重建,分别采用了腓骨代替髁突法(30例)、游离髁突法(7例)及保留髁突法(16例)3种方法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总结临床方法经验,并对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成活率98.1%(52/53);41例患者术后随访,进行了临床检查及外形、功能评价,经Fisher检验,腓骨替代髁突组、游离髁突组及保留髁突组患者在术后外形和进食、语音功能上无显著差别。结论:3种不同髁突处理方法进行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实用可行,可依据患者病损的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髁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后评价患者的临床及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方法 患者4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41例均为累及下颌升支上部且未超过下颌中线的颌骨良性病损,其中应用腓骨替代髁突法重建24例、游离髁突法重建5例、保留髁突法重建12例.采用Fricton TMJ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TMJ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强直,术后最大开口度31~53 mm,平均值(42.8±5.7)mm.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面部外形、进食及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TMJ功能指数,即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功能紊乱指数(cramiomandibular index,CM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留髁突组患者的TMJ功能优于腓骨替代髁突组.结论 保留髁突的血管化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有助于恢复TMJ功能;以腓骨瓣末端替代髁突进行下颌骨重建时,重建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对于TMJ的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复合瓣皮岛在移植后血供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研究1999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完成的714例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病例,分析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的病例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本组23例游离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17例,动脉危象6例.17例静脉危象中,14例有皮岛颜色的改变,另外3例尚未出现皮岛颜色的改变.有皮岛颜色改变的14例中,6例经抢救游离腓骨复合瓣获得成活,8例未能成功.无皮岛颜色改变的3例经抢救获均得成功.6例动脉危象中,5例有皮岛颜色改变者抢救未成功,而1例无皮岛颜色改变的腓骨瓣经抢救成功.本组游离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2%(23/714),抢救成功率为43.5%(10/23),游离瓣的临床成活率为98.2%(701/714).结论 虽然皮岛是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术后血供监测的可靠方法,但是单纯观察皮岛颜色的改变并不能早期发现术后的血管危象.  相似文献   
7.
涎腺的瘤样病变必须与涎腺真性肿瘤区分开来。在WHO涎腺肿瘤断分类中讨论了7种涎腺瘤样病变:涎腺良性肥大、嗜酸粒细胞增生症、坏死性涎腺化生、良性淋巴上皮病、涎腺导管囊肿、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及艾滋病的囊性淋巴样增生,对以上瘤样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分别作出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研究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完成的22例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移植。分析采用组织瓣的设计、穿支血管的数目和类型、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22例中,皮瓣面积(7cm×5cm)~(16cm×8cm),平均11.1cm×6.9cm,除4块皮瓣携带2个穿支外,其余18块皮瓣均携带1个穿支。26个穿支中,20个为肌皮穿支,另外6个为隔皮穿支。1例游离瓣术后48h出现静脉危象,经抢救未成功后去除皮瓣。其余皮瓣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危象,并且全部成活。所有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除1例供区术后创口感染致二期愈合外,其余供区均一期愈合。结论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克服了传统的前臂皮瓣和腹直肌皮瓣的缺点,在头颈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值得进一步应用和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喙突过长引起下颌运动受限、开口困难的病例资料,供临床工作借鉴。方法报道7例喙突过长致开口困难病例的临床、X线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曲面断层、华特位片可较好的显示突喙突过长,但往往不为临床医师所认识。本资料6例经手术切除过长的喙突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结论喙突过长致开口困难较少见,应在开口困难的鉴别中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
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Dentinogeic ghost cell tumour DGCT)在1972年首先由Fejerslov和Krogh[1]等描述,并命名为"牙源性钙化性影细胞瘤"。1981年,Praetorius等[2]发现在组成牙本质的上皮团块中,存在着分化程度不同的影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