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96篇
基础医学   120篇
临床医学   171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335篇
外科学   396篇
综合类   615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4-苯基丁酸( PBA)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器官功能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128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观察PBA(5、20、50 mg/kg)对休克大鼠肝、肾血流量,肝、肾功能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休克后肝、肾血流量明显下降,肝、肾功能受损; PBA(20 mg/kg)输注可明显恢复肝血流量,各剂量PBA组的肾血流量均高于乳酸林格氏液(LR)组; PBA(20 mg/kg)明显改善肝肾功能,降低肝、肾功能指标;同时PBA明显改善休克后降低的肝、肾和肠的线粒体功能,其中20mg/kg PBA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PBA可改善休克动物的肝、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促进线粒体功能恢复,发挥对重要器官功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2.
解答:对于需要紧急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可能缩短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对于四肢开放性损伤,推荐在手术止血之前应用止血带以控制致命性的大出血。对于有出血性休克的骨盆环分离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闭合和稳定骨盆环的措施。对于已经采取稳定骨盆环的措施而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腹膜外填塞、血管造影栓塞和(或)外科手术止血。推荐采取填塞、直接外科止血和局部止血等措施以尽早控制腹腔内出血。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垂体中叶素(intermedin,IMD)对脓毒症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CLP组、CLP+常规治疗组(CLP+ CT)、CLP+ CT+ E-IMD早期治疗组、CLP+ CT+ L-IMD晚期治疗组,观察早期(CLP结束时)或晚期(CLP 12 h)给予IMD后大鼠心脏功能、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指数、氧供、氧耗、血气及动物存活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后大鼠的心脏功能明显降低;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输液、抗感染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尽管可以提高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但大鼠的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善;早期和晚期给予IMD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氧供和氧耗明显升高,其中早期给予IMD效果更好,与脓毒症大鼠相比,早期给予IMD后,氧供和氧耗分别升高了148.9%和172.2%;72 h内死亡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达到23.15 h,72 h存活率为31.2% (5/16).结论 IMD对脓毒症大鼠的心脏功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探讨猪下肢高速三角破片伤后血清生化改变与脏器损伤的特点。方法长白猪12只,体质量(35.5±5.7)kg。用初速为(773.1±12.4)m/s的0.37 g三角破片弹致猪右后肢股骨外侧5 cm处火器伤。观察动物生命体征及伤道情况,于伤前、伤后1、6、24、48 h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及渗透压(OSM)值,动物于伤后48 h活杀,行脏器大体和光镜病理观察。结果伤后48 h内动物生命体征较平稳(P>0.05)。伤后1 h血清中ALT、AST、CR、BUN、CK、LDH即出现显著升高(P<0.05),并持续到伤后48 h(P<0.01);血清OSM值进行性降低(P<0.05)。大体病理解剖见66.7%的动物肺出现点片状出血、水肿或不张等,光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红细胞、水肿液,肺泡壁破裂等;心、肝、肾、肠道等未见明显器质性病理损伤。结论肢体高速三角破片伤后,可引发明显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引起全身多种脏器的损害,其中肺是最为敏感的脏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通过Osterix基因敲除获得先天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及表型分析.方法 应用Cre-LoxP系统繁育成骨细胞特异性敲除Osterix基因小鼠.取4、12周龄的敲除小鼠各10只,以同龄同系野生型小鼠各10只为对照,行全身及脊柱X线摄像观察;收集脊柱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并检测.结果 成功获得成骨细胞特异性敲除Osterix基因小鼠,X线显示敲除小鼠中75%出现严重的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值为35..HE染色显示敲除小鼠椎体生长板增宽,椎体骨量增加,TRAP染色显示腰椎中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小鼠成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Osterix基因后成功获得先天性脊柱侧凸模型,提示Osterix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48.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尽管有系统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但是,患者本身具有的易感因素或者某些手术操作依然会导致很高的切口感染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最初是应用于各种急慢性伤口,并被证实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近几年,VSD逐渐应用于外科手术后的一期缝合切口以及预防高感染风险患者术后出现的切口并发症。本文介绍了腹部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及VSD技术运用于腹部外科手术后一期缝合切口的进展,并展望了VSD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烧伤后肠上皮细胞及其刷状缘谷氨酰胺(glutamine,Gln)转运变化规律.方法 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烧伤组(烧伤后1、3、5、7d,每个时相点8只).正常对照组只麻醉和剃毛,不予烧伤;烧伤组给予90℃水烫伤18 s,造成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2组给予正常饮食及饮水.联合应用胶原酶Ⅸ和中性蛋白酶I消化法提取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采用Mg2+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小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检测进入BBMV及IEC中的[3H]-Gln的放射性强度,观察伤前及烧伤后1、3、5、7d大鼠肠道BBMV及IEC中Gln转运速率的变化.结果 采用Mg2+差速离心法成功提取大鼠肠上皮BBMV.发现肠上皮细胞中Na+依赖性Gln转运主要依靠BBMV,大约占总量的60%;烧伤第1天BBMV中Gln转运效率明显下降(P <0.05,P<0.01),伤后3~7 d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C中Na+依赖性Gln转运变化不明显,而非Na+依赖性Gln转运则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在伤后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上皮细胞对Gln的转运主要依靠BBMV中Na+依赖性转运,烧伤后BBMV转运Gln的能力先降低后增高,而IEC对非Na+依赖性Gln转运则呈逐步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钙敏感性是否存在双相变化,以及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与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关系。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间点(休克即刻、休克30min、休克1h、休克2h)大鼠SMA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性,以及在去极化状态下(120mmol/L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钙的收缩反应性变化(钙敏感性),分析血管反应性变化与钙敏感性变化的关系;同时观察钙敏感性增强剂血管紧张素(Ang)和钙敏感性抑制剂胰岛素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休克早期(即休克即刻和休克30min时)SMA对NE和钙的反应性明显升高,量效曲线明显左移,最大收缩力(Emax)明显升高(P均<0.05);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均逐渐下降,到休克2h均已明显降低,其量效曲线明显右移,E-max明显降低(P<0.05或P<0.01);休克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反应性变化与钙敏感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624,P<0.05)。具有钙敏感性增强作用的Ang(1×10-9mol/L)可明显升高休克2h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P<0.05或P<0.01),而有钙敏感性抑制作用的胰岛素则可降低休克早期(休克即刻)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P<0.05或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敏感性双相变化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双相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