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特种医学   7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四种固定方法早期固定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43例存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ISS≥16分)的资料,其中对胫腓骨骨折采用跟骨牵引加夹板治疗48例,带锁髓内钉治疗69例,钢板螺钉治疗54例,外固定支架治疗72例.从病死率、ARDS、脂肪栓塞综合征(FES)、MODS、ICU监护时间等近期指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并发症等远期指标,对比分析四种早期固定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在多项指标方面较其他固定方法为优(P<0.05,0.01).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严重多发伤并胫腓骨中段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型、Ⅱ型和Ⅲa型),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较为理想.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the effects of four different emergency fixation methods for the open tibiofibular fractures on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 offour different early fixation methods on the fracture and the multiple trauma in aspects of the short-term indicators including mortality rate,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fat embolism syndrome(FE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ICU stay and the long-term indicators including wound healing time,fracture healing time,rate of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nd fracture complications in 43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Results The 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 wag better than the other fLxation methods including the calcaneal traction,the gypsum external fixation and the internal fixation with steel plate and extemal fixation support in most indexes(P<0.05,0.01). Conclusion The 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obtain sound fracture healing for th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combined with open tibiofibular fractures(types Gnstilo Ⅰ,Ⅱ and Ⅲa).  相似文献   
2.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65岁以上人群常见的髋部损伤,该人群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脏器储备功能不足。牵引等非手术治疗需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高,且骨折畸形愈合多,故公认应早期内固定。由于粗隆间局部以松质骨为主,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伤后容易发生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粗隆区内侧与后内侧骨的连续性中断,  相似文献   
3.
李阳  王于昌  彭海文  董希杰  刘国栋  王伟  闫红  杨帆  刘丁  敬慧丹  解雨  汤曼力  陈娴  高伟  郭庆山  唐朝晖  唐昊  何炳灵  毛庆祥  王震  白祥军  陈大庆  陈海鸣  刀敏  都定元  冯皓宇  冯珂  高翔  何武兵  胡培阳  胡熙  黄刚  黄光斌  姜伟  金红旭  孔来法  李贺  李连欣  李湘民  李新志  李怡飞  李子龙  刘慧敏  刘长剑  马小刚  潘春球  潘晓华  彭磊  屈纪富  任前贵  桑锡光  邵标  沈印  孙明伟  汪方  汪娟  王军  王文楼  王志华  吴旭  肖仁举  谢扬  徐峰  杨新文  杨越涛  姚永坤  尹昌林  郁毅刚  张可  张兴文  章桂喜  赵刚  赵小纲  朱晓松  朱延安  朱长举  李占飞  张连阳 《中华创伤杂志》2023,(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 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冲击。2020年2月12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在线发布, 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早期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医护人员防护提供了有力指导。根据疫情发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决定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因此, 2020版专家共识不再适用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严重创伤紧急救治。为确保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伤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牵头, 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Delphi法专家咨询投票, 从相关定义、感染防护、紧急手术和术后管理4个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 为疫情防控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经验,研究其原因、特点、救治方法。结果34例中血管吻合5例(14.7%),自体静脉移植7例(20.6%), 人造血管移植1例(2.9%),血管修补9例(26.5%),血管结扎6例(17.7%),压迫等保守治疗4例(11.8%), 无法处理或未来得及处理术中死亡2例(5.9%)。输血800~15200ml,平均2862ml。结果本组死亡 6例(17.7%),截肢1例(2.9%),手术成功修复27例(79.4%)。结论 (1)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造成严重后果。(2)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提高医生的警觉性及手术技巧,规范操作可有效地降低发生率。(31)损伤以单纯的动脉损伤为最多见,单纯静脉损伤次之,因此治疗以修补为主,静脉移植次之。(4)患者常常并发较严重的原发病,为避免顾此失彼,多脏器的兼顾与多科室问的协调在救治中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自体血管移植修复,但存在来源有限和创伤等缺点。目的:回顾性分析29例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的保肢功效。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对象: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1989-01/2000-12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29例。男23例,女6例。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9例,腋动脉6例,肱动脉2例,股动脉10例,股静脉1例,动脉1例。合并休克11例,占37.9%。合并骨折、脱位8例,周围神经损伤5例,感染3例。方法:采用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感染性动脉损伤3例在手术中采用旁路迂回感染区,人造血管经过非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术后2周及1年随访时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MAS)评分方法评价肢体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保肢情况。结果: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保肢功效:肢体全部保存住,其中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长达12h已出现神经损害,后期出现足底溃疡。术后2周Doppler血流探测移植血管通畅率100%,1年复查时通畅率96.5%,肢体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9%。结论: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保住肢体及其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优势为术后短期评估血管通畅率及肢体功能优良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Osterix基因敲除获得先天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及表型分析.方法 应用Cre-LoxP系统繁育成骨细胞特异性敲除Osterix基因小鼠.取4、12周龄的敲除小鼠各10只,以同龄同系野生型小鼠各10只为对照,行全身及脊柱X线摄像观察;收集脊柱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并检测.结果 成功获得成骨细胞特异性敲除Osterix基因小鼠,X线显示敲除小鼠中75%出现严重的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值为35..HE染色显示敲除小鼠椎体生长板增宽,椎体骨量增加,TRAP染色显示腰椎中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小鼠成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Osterix基因后成功获得先天性脊柱侧凸模型,提示Osterix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分析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0-06/2004-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骨科就诊的150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性疼痛,,男96例,女5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即地塞米松组26例,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16例,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108例,地塞米松组进行单纯静脉应用地塞米松保守治疗,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在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地塞米松,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应用地塞米松。均连用5d,1~5d用量分别为20,20,20,10mg和5mg。采用四度十级数字定级法在治疗前后对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判定,通过对所得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评估地塞米松对神经根性疼痛得治疗作用。结果:所有病例资料均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神经根性疼痛有显著性减轻,用药后3,5d较治疗前神经根性疼痛均减轻(4.13±1.41,3.92±0.90,6.71±1.24,t=2.210,2.431,P<0.05)。②手术后,受术两组神经根性疼痛均有显著性减轻(P<0.05~0.01),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术后第5天疼痛较术后第3天未用地塞米松时减轻(2.28±1.13,3.22±1.30,t=1.983,P<0.05)。③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3d疼痛程度较迟用地塞米松组轻(1.98±1.25,3.22±1.30,t=1.887,P<0.05)。结论:短期应用地塞米松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可以单独用于非手术治疗,也可配合手术治疗以增强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伤员严重下肢挤压伤保肢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严重肢体挤压伤的保肢治疗.方法 在不干扰批量伤员救治的前提下,通过严格掌握纳入指征,合理配置医疗人员,按照分级救治程序,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和早期处理,特别重视监护调整脏器功能,一旦出现无法控制的生命体征紊乱即行截肢,病情稳定后及时后送.结果 1例肾功能损害加重再次手术截肢,9例均成功存活.至后送时,8例保肢伤员肢端血管搏动有力,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初期保肢成功率达88.9%.结论 依托良好的人员配置、ICU监护下脏器功能调整和科学的分级救治程序,部分严重挤压伤患者可以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骨科手术风险评分对老年骨科病人手术风险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病例资料26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的化验结果、心肺功能评估、测量血压值等作为风险因子,分别给予赋值,建立评分系统.将2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根据术前评分多少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和极高风险组.观察评分与术后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低风险组90例,评分为(14.5±0.8)分,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4例;中风险组73例,评分为(18.6±2.2)分,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26例;高风险组65例,评分为(24.3±2.9)分,住院期间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30例;极高风险组32例,评分为(27.8±4.7)分,住院期间死亡4例,出现并发症28例.结论 根据老年病人住院后的化验检查、合并症等情况作为手术风险因子而自行设计的简易评分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老年髋部骨折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 成鼠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E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和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