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4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6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6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4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452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227篇
  1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挖掘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方案中建议试用的抗病毒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为首要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检测该ADE信号,重点评估胃肠、肝肾、神经以及代谢等系统所涉及的安全信号。结果纳入分析的11170959份ADEs报告中,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s报告共10120份,发现该药不良反应信号累及多个系统,具有临床参考意义的高风险信号包括急性胰腺炎(ROR=4.32,IC-2SD=1.65)、细胞溶解性肝炎(ROR=20.90,IC-2SD=3.66)、高甘油三酯血症(ROR=27.80,IC-2SD=4.07)、脑室扩张(ROR=58.04,IC-2SD=4.26)、获得性脂肪营养不良(ROR=165.80,IC-2SD=6.10)等;另有高风险且说明书中未收录的安全信号包括呼吸急促(ROR=5.27,IC-2SD=1.79)、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ROR=122.34,IC-2SD=5.48)和线粒体毒性(ROR=225.12,IC-2SD=5.61),药物-不良事件组合的时间扫描图谱显示这3种安全信号与该药关联性较强。结论基于FAERS不良事件信号检测显示,COVID-19疫情中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除密切关注该药的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全、高甘油三酯血症、脑室扩张、获得性脂肪营养不良等不良事件外,也应注意可能的呼吸急促、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线粒体毒性等风险。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挖掘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加入的药物"磷酸氯喹"和《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中推荐加入的"硫酸羟氯喹"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以"氯喹"及"羟氯喹"为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报告,提取排名前200位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指定医疗事件(designated medical event,DME)筛选,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检测ADR信号,重点评估和比较出现DME的系统器官分类(SOC)中的安全信号,并对DME进行分析。结果: 提取FAERS数据库得到氯喹与羟氯喹ADEs报告数量分别为1 128例和29 639例;氯喹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占比57.89%,羟氯喹占比26.60%。经DME筛选,共涉及7种SOC,其中眼部疾病与呼吸系统相关ADR中,羟氯喹检出的信号较多;皮肤和皮下组织类疾病,2种药物信号检出数量大致相等;心脏、血液及肝胆系统相关ADR中,信号主要集中在氯喹;耳部系统相关ADR中,信号检出较少。另外,氯喹检出的7种DME中尖端扭转型室速信号值最高,羟氯喹检出的4种DME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信号值最高。结论: 基于真实世界的ADR信号检测有助于新冠疫情中氯喹与羟氯喹的安全性评价,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患儿近5年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无菌采集患儿血液标本,37℃培养7d,采用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转种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2009~2013年共送检36 636份血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2 107株,阳性率为5.75%。其中,革兰阳性菌1 413株(占67.06%)、革兰阴性菌626株(占29.71%)、真菌68株(占3.23%)。主要的分离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03%),其次是大肠埃希菌(9.33%)、金黄色葡萄球菌(6.46%)、肺炎克雷伯菌(5.74%)和肠球菌属(4.94%)。大部分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大部分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该院患儿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在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human neuroblastoma,SK-N-SH)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K-N-SH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将培养板中的细胞分为A组抑制剂LY294002组、B组激动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组、C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LY294002阴性对照组)、D组ddH2O组(IGF-1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E、F组(培养基组),24 h后A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LY294002,终浓度为20、40、50、60、100 ?滋mol/L,B组换用无血清DMEM继续培养12 h后加入不同浓度激动剂IGF-1,终浓度为25、50、100、150、200 ng/ml,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与LY294002和IGF-1相同浓度的DMSO和ddH2O,空白组为100 ?滋l/孔 培养基,置于37 ℃,5%CO2的孵箱中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激动剂IGF-1对SK-N-SH细胞增殖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分化改变,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检测SK-N-SH细胞TrkA mRNA的表达与变化。结果:①MTT检测结果显示,LY294002明显抑制SK-N-SH细胞生长,LY294002组(0.39±0.17)细胞增值能力较阴性对照DMSO组(0.78±0.21)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IGF-1促进SK-N-SH生长,IGF-1组(0.72±0.14)细胞增值能力较阴性对照组(ddH2O组,0.43±0.08)增值能力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显微镜下观察LY294002组和IGF-1组细胞无明显分化形态学改变。③FQ-PCR结果显示,LY294002组(0.78±0.05)酪氨酸蛋白激酶A(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A,Trk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1.56±0.02)、空白组(1.66±0.1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89,P=0.000)。IGF-1组、ddH2O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3组间的TrkA mRNA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0.27,P=0.770)。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SK-N-SH增殖和分化过程,该通路关键基因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2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用桡骨头切开复位,尺骨近端截骨、单臂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男15例,女7例;年龄2~14岁,平均7.4岁。按Boda分型:Ⅰ型(伸直型)12例,占54.5%;Ⅱ型(屈曲型)4例,占18.3%;Ⅲ型(内收型)5例,占22.7%;Ⅵ型(特殊性)1例,占4.5%。术后石膏固定4~6周。结果:2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年,平均2.8年,X线片显示截骨端全部愈合,截骨端愈合时间为10~20周,平均11.6周,21例肱桡关系恢复正常,1例出现桡骨头半脱位、术后尺骨无骨不连、截骨端畸形愈合等,术后手术效果采用Mackay临床功能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81.8%),良3例(13.6%),差1例(4.6%),优良率95.5%,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尺桡骨骨性连接、肱骨小头、桡骨小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能有效矫正肘部畸形,可及时进行调整,且固定牢固,术后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肘关节功能,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6.
241例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的耐药情况。方法:采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3月、9~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培养,得到SP进行药敏检测。结果:共收集241株SP,红霉素耐药率最高,达97.10%,四环素91.70%、克林霉素89.63%,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利奈唑胺、氯霉素、泰利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达90%以上;青霉素、美洛培南、头孢吡肟的不敏感率分别为47.3%、81.74%、67.22%;主要耐药模式为美洛培南+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21.16%);青霉素敏感菌株和青霉素不敏感菌株相比,红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美洛培南、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不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地区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不宜用于儿童SP感染的治疗;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不敏感率较高,应慎重用于经验治疗。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株流行播散。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诊断为DC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预后情况等。结果:68例DCM患儿中男女比1∶1.125,平均发病年龄(86.6±47.6)个月,其中1~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39.7%);发病时心功能Ⅰ级2.9%,Ⅱ级26.5%,Ⅲ级38.2%,Ⅳ级32.4%;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36.4±9.5)%,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为(20±5.3)%;随访1~84个月,其中好转30例(44.1%),恶化5例(7.4%),病情稳定14例(20.6%),死亡12例(17.6%),失访7例(10.3%);第1年、第2年、第3年及第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69.4%、63.4%及62.9%;不同预后组间比较起病时LVEF及LVF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F=3.920,P=0.019;LVFS:F=4.720,P=0.005);死亡组及恶化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其他组更高。结论:儿童DCM发病年龄较小,起病时心功能分级、LVEF值及室性心律失常与预后相关,长期随访对儿童DCM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aneous analgesia,PCIA)对学龄前胆总管囊肿患儿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 (n=20),镇痛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曲马多5 mg/kg+地塞米松5 mg+昂丹司琼4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不予术后镇痛;收集术前1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患儿Wong-Baker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资料,并随访分别在T1-T4各时间点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其血浆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结果:2组患儿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Wong-Baker评分在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及分组与时间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血浆NE和5-HT水平在不同组别和不同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E、NE、5-HT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同一时间点行两两比较,T2-T4时P组患儿Wong-Baker评分和血浆NE、5-HT水平[(3.90±1.65)、(3.10±1.37)、(1.50±1.28)分;(514.13±75.32)、(441.32±69.53)、(364.83±49.33) pg/mL;(262.35±30.31)、(209.38±39.02)、(199.48±30.94) pg/mL]均显著低于C组[(5.30±1.63)、(4.50±1.10)、(2.40±1.23)分;(574.71±100.95)、(483.56±53.47)、(404.61±59.36) pg/mL;(290.81±47.31)、(248.40±48.52)、(232.16±33.75) pg/mL;P<0.05]。2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组患儿术后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低于C组(P<0.05)。患儿血浆NE、5-HT水平与Wong-Baker评分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1=0.38、r2=0.56(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曲马多PCIA用于学龄前胆总管囊肿患儿术后镇痛是安全的,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促进其术后恢复,并减轻术后应激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常见部位、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VSD修补术后239例残余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手术年龄、体质量、术前左右心室压差、术前VSD分流方向、补片材料、体外循环时间、残余分流的大小及部位、残余分流的血流速度,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239例残余分流患者均未再次干预,155例(64.85%)残余分流自行愈合;84例(35.15%)未愈合。小于4 mm残余分流219例,153例(69.86%)自愈;大于4 mm残余分流20例,2例(10%)自愈(P<0.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左右心室压差(P=0.028)、体外循环时间(P=0.006)、残余分流大小(P=0.003)、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P=0.017)、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1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残余分流常见于补片上下缘及肌部。残余分流小于4 mm大多可自行愈合,残余分流血流速度、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于4 mm且随访1年以上未见减小,或合并临床症状者,需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临时起搏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抢救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探索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起搏指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3例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3例患儿急性起病,进展迅速,短期内即出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在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装临时起搏器辅助治疗,全部存活出院,且82.6%的患儿恢复窦性心律。结论:暴发性心肌炎合并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或危及生命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及时临时起搏辅助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急救措施,有利于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