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细胞遗传学、血液病理学、血液形态学、临床肿瘤指标与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骨髓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20例NHL患者进行核型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P53蛋白检测。结果20例NHL中出现骨髓浸润8例。20例NHL中,发现有异常核型9例,发生率45%(9/20)。异常类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t(14,18)(q32;q21)1例,14q+1例,t(8;14)(q24;q32)2例,t(8;14)(q24;q32)伴其他异常2例。伴异常核型的患者其血清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核型者。结论t(8;14)(q24;q32)是NHL中涉及较多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伴此种核型异常的NHL患者预后不良,同时发现正常核型缺乏对预后也有不良影响。突变型P53值的增高和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下调食管癌患者放疗中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对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根据81例食管癌患者放疗中血清VEGF水平分为用药组(沙利度胺)32例和未用药组49例,通过随访观察分析其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根据32例使用沙利度胺处理后的血清VEGF水平变化,又分降低组20例和升高组12例,分析其OS和PFS。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的中位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分别为17.0个月、59.4%、31.5%和18.7个月、56.4%、28.6%;两组的OS和PFS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EGF水平降低组和升高组的中位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分别为19.7个月、65.0%、42.1%和10.7个月、43.3%、8.3%;两组OS和P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5、4.15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食管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性别、病变部位对患者预后没有影响。结论 对于用药后VEGF水平降低患者,沙利度胺联合放疗能够增加食管癌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6年5月-2008年10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2例BE患者进行60W APC治疗,术后予埃索美拉唑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2例均完成治疗,10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2例需2次治疗.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为胸骨后疼痛,口服埃索美拉唑1周内症状改善.结论 A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自2006年12月~2007年12月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11例12膝,男5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7~74岁;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行传统TKA手术10例12膝,男4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6~78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影像学评估:MFTA、LDFA、MPTA、STCA下肢力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传统TKA手术组与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MFTA、STCA下肢力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TKA手术,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在腹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行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腹腔积液,对照组62例予传统腹腔穿刺抽液,治疗3d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体重下降,腹围减小,24h尿量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增高,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K^+,Na^+,Cl^-等电解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率97%,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较腹腔穿刺抽液治疗腹腔积液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创伤少、不易感染、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3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施行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rS)处理,以同期30例未行FTN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重与电解质的变化、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93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征。结果 93例超声均见多发性肠系膜淋巴结增大,二维声像图提示增大的淋巴结长径以8~20 mm多见,形态规则,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边界光滑整齐,呈均匀性增大,皮质和髓质显示清楚,髓质增宽、增强,皮质相对变窄,肾形结构存在,纵横比均≥2。48例位于右侧腹,45例位于脐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应用腹部探头检查可排除其他病因,高频探头能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附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对肿块的位置、大小、结构、增强程度、钙化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共7个病灶,单侧3例,双侧2例,其中左侧3个病灶,右侧4个病灶,肿瘤大小为1.52~16.25 cm,平均7.36 cm;4例5个病灶为良性,1例双侧病灶为恶性;CT扫描4例5个病灶(71.43%)表现为实性肿块,病灶边界均较清晰,并见钙化,1例两个病灶(28.57%)表现为囊实性,以囊性为主,病变内部可见分隔;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性中等程度强化.其中1例良性伴有大量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结论 卵巢勃勒纳瘤CT多表现为实性肿块,内有钙化,CT检查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鉴别兔良、恶性淋巴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评价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良性组,共10个淋巴结)及VX2转移淋巴结模型(恶性组,共16个淋巴结).对所有实验兔均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由2名医师以3种不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测量肌肉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肌肉作为rADC值的参照脏器的可重复性.测量良性淋巴结、恶性淋巴结及淋巴结对侧股四头肌的ADC值,计算良性淋巴结/肌肉及恶性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体素大小的ROI下测量肌肉的ADC值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良、恶性组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用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0.00%,准确率为84.00%;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AUC为0.97,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92.00%.结论 当ROI大小选择合适时,肌肉作为rADC值的参照脏器显示出较好的可重复性.较之ADC值,利用rADC值可更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对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36例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幼儿,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将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仿真支气管镜(VB)成像,32例MSCT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异物者后24h内行硬支气管镜检查;并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评价MSCT诊断的优势及局限性。结果:硬支气管镜证实气管支气管异物32例,MSCT均得到准确诊断,异物位于右主支气管16例,左主支气管10例,中间段支气管3例,叶支气管2例,双侧支气管1例,MSCT与传统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一致,32例异物并发肺气肿24例,阻塞性肺炎18例,肺不张4例;图像质量好的25例(69.4%),符合诊断要求的7例(19.2%),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的4例(11.4%);MPR与MinIP、VB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inIP与VB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能显示肺部并发症,优于其它两者,可弥补横断面图像的不足。结论: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MS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能减少不必要的支气管镜检查及弥补X线胸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