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58篇
内科学   10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23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100853北京市) 一种期刊品牌的形成。蕴含着编者、作者、读者的艰辛努力,不懈奋斗和不断积淀。《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品牌效应.这是一代又一代脊柱外科学家精心培育的结果,这是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和杂志工作人员心血的结晶,这是《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术前或放疗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或放疗前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 2 8例 ,根据治疗后肿瘤消退情况决定手术或放疗 ,对术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阴道切缘阳性者给予术后补充放疗。结果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缓解率 5 7.14 % ,均为部分缓解 ,1例 (3.5 7% )疾病进展。缓解率与临床期别无关。巨块型缓解率 6 6 .6 7%。鳞癌的缓解率 (72 .2 2 % )明显高于腺癌(30 .0 0 % ) ,外生型的缓解率 (84 .6 2 % )明显高于内生型 (41.6 7% )。 b期可手术率 (83.33% )明显高于 a期(42 .86 % )、 b期 (16 .6 7% ) ,但 a期、 b期之间可手术率统计学上无差异。 NIC后行根治术的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行根治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相比统计学上无差异 ,放疗后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 b期淋巴结转移率及宫旁浸润率较对照组 明显降低。结论 :术前或放疗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好 ,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能否增强抗肿瘤疫苗HSP-MUC1的特异性抑瘤作用,从而将BCG开发为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方法:动物水平上,BCG和HSP-MUC1共免疫小鼠,观察BCG能否增强HSP-MUC1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细胞水平上对BCG发挥佐剂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将BCG和HSP-MUC1共刺激树突状细胞(DC),观察BCG能否协同HSP-MUC1刺激DC表面的CD86分子表达的上调;并对DC培养上清中IL-6、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BCG+HSP-MUC1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显著地低于HSP-MUC1组(P〈0.05)。细胞学试验显示,BCG能够显著增强HSP-MUC1对DC的激活作用,使DC表面的CD86分子显著上调。BCG+HSP-MUC1组的D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显著地高于HSP-MUC1组(P〈0.05)。结论:BCG能够显著地增强HSP-MUC1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肿瘤疫苗佐剂的良好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生育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4月到吉林大学特殊疾病检测站进行遗传咨询的81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受检的生育异常患者为816例,核型异常99例,异常率为12.13%。其中常染色体异常22例,占22.22%,性染色体异常46例,占46.46%,嵌合体异常31例占31.31%。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育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和优生优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 9例 TAO患者血管中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与分布。结果 :在 4例 TAO患者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内和平滑肌细胞间观察到高电子致密度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同时还观察到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与损伤相关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结论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可能与 TAO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初期大鼠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及体重、器官重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 (STZ)致糖尿病后分别观察 1d、3d、5 d、7d、14d,观察期满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浓度 ,称体重、心、肝、脾、肺、肾、胸腺重量。结果 :糖尿病大鼠体重明显减轻 ,体重负增长率与血糖正相关 ;胸腺、脾重量明显减轻 ;胸腺重量与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显著负相关 ;脾重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显著负相关 ;心脏重量与血糖负相关 ;肾重增加 ,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高度正相关。结论 :短期糖尿病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发生明显改变 ,这种变化与血糖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基因在不同种属间的限制片段多态性。方法:提取小鼠、鸡、家兔的基因组DNA,以FGFR1cDNA片段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各种属的组织分别得到不同形态的带条,即不同种属间的FGFR1限制片段多态性不同。结论:在物种进化过程中FGFR1在基因组水平上发生了变化,其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的分析可能作为研究物种起源与种间亲源关系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中国13个省市的26家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345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分析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地区、性别、年龄分布;基于病人的诊疗记录与检查结果对手术病人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分析可切除性肿瘤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参照术前检查、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估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否达到根治标准,分析行根治性手术胆囊癌病人的病理学特征。结果 4345例胆囊癌病人中,男性1664例(38.23%),女性2681例(61.77%)。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3129例(71.01%),其中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66.28%)。在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病人中,仅1133例(54.63%)在术前即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1002例(48.31%)行根治性切除,1072例(51.69%)未达根治标准。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病人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中,736例(73.45%)为腺癌,348例(34.73%)为低分化癌,376例(37.52%)伴肝侵犯,152例(15.17%)伴神经浸润,96例(9.58%)伴血管内癌栓,78例(7.78%)伴周围脂肪组织浸润,89例(8.88%)伴周围器官受累,328例(32.73%)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阳性。获得生存随访资料的2357例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6.1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1)、肝脏侵犯(P<0.001)、R0切除(P=0.003)均为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中国胆囊癌术前诊断率有待提高;胆囊癌外科治疗模式亟待规范;病理学检查报告中反映的多个因素与胆囊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其描述的规范化对指导胆囊癌病人的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吗啡依赖大鼠血清尿酸及ALT、AST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剑凯  洪敏  赵小冬  李莉 《医药导报》2003,22(4):224-226
目的:检测吗啡依赖大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及核苷酸代谢参数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7只.第1组为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第2组给予盐酸吗啡20~95 mg&;#8226;kg 1&;#8226;d 1,分2次,ip,共7 d;第3组在给予盐酸吗啡的同时,给予嘌呤碱基混悬液100 mg&;#8226;kg 1&;#8226;d 1,ig,第8天给予盐酸纳洛酮4 mg&;#8226;kg 1,ip,观察戒断体征;第4组用嘌呤核苷混悬液替代嘌呤碱基混悬液,其余同第3组;第5组给予盐酸吗啡和盐酸纳洛酮,用量和用法同第3组.采用Beckma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尿酸检测试剂盒测定相应指标.结果:发现了吗啡依赖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升高,ALT及 AST酶活性升高.结论:吗啡可引起组织细胞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增强,引起肝脏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耐药性分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胃镜活检快速尿素酶阳性的195例慢性胃病患者,取病变黏膜组织,常规方法培养鉴定幽门螺杆菌,采用平皿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95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分离率高达79.5%。药敏显示,此次分离的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和替硝唑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敏感。结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首要因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仍然是根除治疗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