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1 毫秒
61.
 目的 比较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4例一线靶向药物(舒尼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不耐受)的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诊断,其中透明细胞癌34例,非透明细胞癌10例。根据二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依维莫司组(依维莫司10 mg,qd,n=25)及阿昔替尼组(阿昔替尼5 mg,bid,n=19)。比较两组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长随访时间为4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依维莫司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0~40.0个月,中位PFS为7.0个月;阿昔替尼组PFS为2.0~11.0个月,中位PFS为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依维莫司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2.0~40.0个月,中位OS为9.0个月;阿昔替尼组OS为2.0~11.0个月,中位OS为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依维莫司组12.0%(3/25),阿昔替尼组15.7%(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依维莫司组88.0%(22/25),阿昔替尼组78.9%(1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依维莫司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腔炎及乏力,3/4级不良反应有3例(肺炎及贫血各1例,暴发性肝炎1例);阿昔替尼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及肝功能损害,3/4级不良反应有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结论 依维莫司治疗mRCC在疗效上优于阿昔替尼,不良反应上两者相当,故在二线治疗mRCC上依维莫司比阿昔替尼有优势。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SCD)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12例SC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特点、磁共振表现及随访结果。结果:12例患者中,有全胃切除史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例,长期素食者3例,长期饮酒者1例。9例肢体麻木,12例均走路不稳,10例感觉体征阳性,12例均闭目难立征阳性,6例病理征阳性。巨幼细胞性贫血9例,血浆维生素B_(12)降低11例,叶酸降低1例,12例均同型半胱氨酸升高。9例可见脊髓T_2高信号,11例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所有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_(12)或甲钴胺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维生素B_(12)缺乏是SCD的最主要病因;对于有胃病史、长期饮酒及长期素食的人群,联合测定血常规、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完善神经电生理、颈胸椎磁共振,有助于提高SCD的诊断率;早期诊断并早期给予维生素B_(12)有助于改善SCD症状。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伴胆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伴发胆管吻合口狭窄,反复行经内镜逆行性胆道支架引流(ERBD)术后,肝假性动脉瘤破裂伴胆道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因"反复发热伴黄疸1个月余"于2017年7月6日入院,患者肝移植术后4年,多次行ERBD。患者入院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右动脉显影,肝动脉造影确诊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破溃至胆道,行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热及黄疸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肝移植术后,有医源性有创治疗史患者,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伴持续黄疸时,需术后定期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作为随访,排除肝假性动脉瘤破裂胆道出血可能。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应用安罗替尼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厦门医院应用安罗替尼的恶性肿瘤患者信息,对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安罗替尼超过2个疗程的患者共146例,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110例,随访过程中新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比例为38.2%(42/110),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19.1%(21/110),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14.5%(16/11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占3.4%(5/110),均为1/2级。上述异常一般出现在起始安罗替尼治疗的6个月内(92.6%),无患者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停用安罗替尼。结论:真实世界应用安罗替尼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8.2%,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主,一般出现在安罗替尼治疗后的6个月内出现,不影响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表皮囊肿患者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临床误诊表皮囊肿的常见疾病。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前诊断为表皮囊肿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结果。 结果:204例患者共207例手术标本,150例表皮囊肿标本,男性96例,女性54例,男:女约1.78:1,21~30岁最常见,占33.3%。非表皮囊肿标本57例,包括皮肤纤维瘤11例、毛母质瘤7例、皮脂腺囊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外毛根鞘囊肿3例、钙盐沉积2例、神经鞘瘤2例、传染性软疣1例、皮肤混合瘤1例、皮角1例、管瘤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乳头状汗腺腺瘤1例、寻常狼疮1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炎症细胞浸润者14例。 结论:表皮囊肿好发于青年男性,表皮囊肿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5%。术前最常见误诊为皮肤纤维瘤。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过程中,在正位透视下进行椎弓根穿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55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正侧位透视下椎弓根穿刺(传统组,n=29),以及术前根据三维CT结果规划穿刺方案,术中在正位透视下完成椎弓根穿刺(正位组,n=26)。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病椎高度、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病椎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位组患者平均骨水泥注入量[(5.08±0.70)mL vs(5.77±0.79) mL]、手术时间[(32.69±5.03)min vs(44.93±6.16) min]、中位透视次数(25次vs 32次)均少于传统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C臂机单一正位透视下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与常规透视下手术缓解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所用时间更短、透视更少。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透析前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以PD作为首选肾脏替代治疗的140例终末期肾病阶段(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UA水平的三分位间距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低UA组(<387 μmol/L,n=46)、中UA组(387~519 μmol/L,n=44)和高UA组(≥519 μmol/L,n=50)。比较3组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UA每增加20 μ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0.3%(HR=1.003,95% CI 1.00~1.005,P=0.019)。高UA组较低UA组的全因死亡率高,HR为2.3(95% CI 1.06~5.01,P=0.035),且透析3年内UA对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高。结论:UA水平与PD患者全因死亡率正相关,透析前UA升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控制UA水平有助于延长PD患者生存时限。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0年3月至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分析其症状、体征、CT和MRI表现、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结果 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4.3±15.4)岁。21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因发现颈部肿块就诊。神经鞘瘤、多形性腺瘤、副神经节瘤和其他类型肿瘤的CT/MRI表现检查可以有效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0例患者肿瘤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6例经颈入路。病理结果显示良性29例,其中神经鞘瘤13例,多形性腺瘤 10例。术后出现声带麻痹4例、Horner综合征3例、面瘫2例、伸舌偏斜1例、抬肩困难1例。随访患者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CT/MRI有助于其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神经鞘瘤和多形性腺瘤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的胃重复畸形的病例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内镜切除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胃重复畸形的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内镜下病灶表现、术后病理、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9例胃重复畸形患者,女性3例,男性 6例;2例患者病灶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5例位于胃下1/3。8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仅1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住院天数为2(1.5, 4)d,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随访时间46(26, 51)个月。术后随访病灶无残留、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切除对于符合指征的胃重复畸形的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可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