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0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2):2152-215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P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之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连续干预12周,比较两组抑郁症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疗效及各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MA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SD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如干扰电、超声波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及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疼痛、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MDQ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疗效指标评分[分别为(2.77±1.76)分、(7.5±5.4)分、(92.8±1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食物性状改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研究期间摄入常规性状食物,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饮食调整策略对其食物性状进行改良。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比2组患者误吸人数、食物剩余量、继发肺部感染以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误吸人数(5例)、食物剩余量[(4.6±3.3)ml]、继发肺部感染人数(2例)及吞咽功能[功能性吞咽困难量表(FDS)评分为(35.2±2.9)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通过对食物性状进行改良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改善吞咽功能,该干预策略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FE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接受头针加常规康复治疗,RFE组还在头针留针期间予RFE,连续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eter maximum walking test,10MWT)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10MWT、MBI、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RFE组治疗后的BBS、10MWT、MBI、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RFE治疗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6.
<正>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当前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1],患者往往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或休克、猝死,出现严重后果,采取及时、科学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西医内科规范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葱白通阳贴,观察其对NT-proBNP、心功能及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杨超  马艳  梅俊华  龚雪  王梦  刘坤 《中国针灸》2021,(3):243-246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比较八段锦联合耳穴贴压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新冠肺炎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每天练习八段锦1次,并进行耳穴贴压,穴取神门、皮质下、心、枕等,每日按揉3次,每次每穴30 s,连续治疗12 d。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2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及对照组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睡眠不安、心烦易怒、痰多口黏、口苦口臭、腹胀纳差、乏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除睡眠不安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5/42),对照组为84.4%(38/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联合耳穴贴压可以改善新冠肺炎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  相似文献   
6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74-776
观察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各35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88.6%)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71.4%,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升高较常规护理干预组更为显著(P0.05)。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并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PSF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PS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治疗后),采用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SF-36)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36量表的各维度评分以及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八个维度方面的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各维度评分[(39.20±7.31)、(55.65±16.12)、(63.12±10.23)、(40.97±18.26)、(58.32±7.58)、(67.82±12.23)、(68.35±19.81)和(54.99±8.53)分]提高较对照组[(35.02±6.23)、(50.32±15.03)、(60.79±14.13)、(36.75±15.74)、(51.01±6.67)、(61.32±11.31)、(63.36±20.15)和(49.65±10.39)]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上肢为(35.5±3.0)分)、下肢为(26.8±2.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为(30.7±2.5)分)、下肢为(22.5±1.7)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PSF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行TKA的24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且在术后3个月评估所有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的价值。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F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44例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中身体锻炼依从评分为(13.27±3.09)分、主动寻求锻炼依从评分为(6.88±2.04)分、锻炼监督依从评分为(6.12±1.81)分;康复训练依从性总分为15~32(23.27±6.94)分。女性、年龄≥80岁、合并疾病>2种、初中文化程度、无配偶、独居、月收入<500元、有慢性疼痛的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总分显著低于男性、年龄<80岁、合并疾病≤2种或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配偶、与配偶或子女同住或其他、月收入≥500元、无慢性疼痛的老年TK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女性(OR=3.544,95%CI 1.036~12.123)、年龄≥80岁(OR=1.052,95%CI 1.024~1.081)、合并疾病>2种(OR=4.418,95%CI 1.274~15.321)、初中文化程度(OR=4.274,95%CI 1.542~11.846)、无配偶(OR=3.245,95%CI 1.244~8.465)、独居(OR=1.226,95%CI 1.105~1.360)、月收入<500元(OR=2.429,95%CI 1.442~4.092)、有慢性疼痛(OR=2.015,95%CI 1.009~4.024)为影响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经ROC分析证实,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标准误为0.014,95%CI为0.907~0.961,最佳截断点为35.499,灵敏度为0.925,特异度为0.890。结论 老年TKA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经ROC分析证实风险预测模型对老年TKA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或可为后续康复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