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0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治疗组另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所有治疗均1次/天,6天/周,持续8周。观察2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改良版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FSS评分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MBI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同时结合头针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治疗颈背肌筋膜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已确诊为颈背肌筋膜疼痛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药物(自制)超声波透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注射方法治疗。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对于治疗颈背肌筋膜疼痛疗效好,无创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以物理因子治疗为主),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及手法推拿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比2组患者焦虑情绪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焦虑情绪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无焦虑患者占比(7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双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35.10±7.78)cm/s,(34.63±6.38)cm/s)]、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47.97±7.56)cm/s]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针联合手法推拿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缓解焦虑情绪,有效减轻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还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重心偏移指标(包括重心运动轨迹X轴与Y轴偏移距离)、平衡障碍程度指标(包括动摇角度、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测量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E)、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运动功能与步行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2组重心偏移指标、平衡障碍程度指标、BBS、FMA-LE、TUGT、F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方法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意识障碍患者流涎症的临床疗效, 并调查患者照料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情况。方法选取48例意识障碍伴明显流涎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同时在超声引导下对其进行BTX-A(商品名为保妥适)注射治疗, 注射部位为双侧下颌下腺及腮腺, 每例患者BTX-A注射总剂量为100 U。于BTX-A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12周后分别采用流涎严重程度和频率量表、分泌物严重程度量表对患者流涎症状进行评定。于BTX-A治疗前、治疗4周后通过满意度调查量表分析患者照料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流涎严重程度评分[(2.60±0.41)分]及流涎频率评分[(2.02±0.41)分]、分泌物严重程度评分[(1.58±0.4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患者症状持续改善, 其疗效明显优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水平(P<0.05)。治疗12周后患者疗效有减弱趋势, 但上述指标评分仍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4周后患者照料者对治疗的满意度(93.75%)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18.75...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关于我国南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本文旨在分析湖北省GBS的分布特点,并验证Brighton标准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整理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4年期间,湖北省内45家医院出院诊断为GBS的病例,并对其进行Brighton诊断分级。结果共收集到GBS病例581例,男性336例,中位发病年龄51岁;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46~54岁患者最多。有前驱事件者占50.9%(296/5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59%(176/296)、腹泻15%(43/296);春、夏、秋、冬各不同季节发病无差异(P=0.463);湖北省各地区GBS患者所占比例有差异(P0.001),南部更多;性别及年龄无差异(P=0.906,P=0.472);581例GBS患者中包括颅神经变异型28例、Miler-Fisher综合征57例和经典型496例;经典型GBS患者中,脱髓鞘型所占比例为43.7%,轴突型24.3%;不同亚型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ighton分层诊断在所有经典型496例患者中1级占31.3%、2级占52.4%、3级占12.7%和4级占3.6%;在资料完善的247例患者中分别为1级62.8%、2级36.0%、3级0%和4级1.2%。结论湖北省GBS患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无季节差异;亚型以脱髓鞘型为主,明显高于我国北方;前驱因素大多数为上呼吸道感染;Brighton标准的灵敏性较高,完善的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分级,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详尽的病史及体格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联合上肢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患侧上肢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sEMGBF疗法和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次,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20 min/次,神经松动术15 min/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关节活动度(ROM)、患侧伸腕肌力(MMT评定法)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2组U-FMA评分、患侧腕关节主动ROM、伸腕肌力、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松动术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0.
高李侠  马艳  肖府庭 《中国康复》2016,31(5):375-376
目的:探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50.0%,P0.05)。结论:偏振光星状神经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评分,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无痛外展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