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相关死亡(IRM)的特点。方法回顾
分析127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相关死亡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期内
67 例死亡。5 年总生存率为(35.2±5.3)%,无病生存率为(30.8±5.6)%。28.3%(36/127)患者发生感染相关死亡。Ⅱ~Ⅳ°
aGVHD (P=0.049, OR=3.017)和移植后IFI(P=0.032, OR=3.223)是IR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作为移植相关死亡的主
要原因,相对于标危患者,在难治复发患者中占更高的比例。更多的关注严重GVHD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力度是目前减少IRM
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用伊马替尼(IM)治疗期间的血浆谷浓度、骨髓细胞内浓度、骨髓细胞hOCT1和ABCB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CML慢性期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中位年龄39.5 (6~76)岁.IM中位剂量为400( 200~800) mg/d,中位疗程24(3~90)个月.有28例患者在检测血药浓度的同时检测其骨髓细胞内IM浓度,36例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骨髓细胞hOCT1及ABCB1基因mRNA的表达,IM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检测范围为2~10 000 μg/L,采用免疫比浊法同时检测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GP)水平.按疗效分为主要分子遗传学缓解(MMR)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组、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组及耐药组.结果 80例患者IM血浆谷浓度为(1274.1±559.1)(109.0~3400.0)μg/L.其中59例(73.8%)患者IM剂量为400 mg/d,其血浆谷浓度为(1252.0±569.5)(109.0~3400.0)μg/L,包括37例(62.7%)浓度≥1000 μg/L,9例(15.3%)浓度≥800~1000 μg/L.MMR组IM血药谷浓度为(1533.9±634.1)μg/L,高于PCyR组[(812.8±480.3)μg/L]及耐药组[( 875.2±243.1)μg/L](P值均<0.05);CCyR组[(1288.4±498.2)μg/L]高于PCyR组(P=0.027);MMR组与CCy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CCyR组患者骨髓细胞内中位IM浓度[12.6(2.4~90.4)μg/L]高于耐药组[6.6(2.6~111.0)μg/L]和PCyR组[2.7(2.4~4.7)μg/L](P =0.013).CCyR组患者骨髓细胞hOCT1基因mRNA的中位相对表达水平[25.9(0.7~123.9)×10-5]高于耐药组[7.8(2.5~33.5)×10-5]和PCyR组[4.2(1.4~11.9)×10-5](P=0.036).耐药组患者骨髓细胞ABCB1基因mRNA相对中位表达水平[136.7(15.0-604.9)×10-5]高于CCyR组[129.1(12.9 ~783.3) ×10-5]和PCyR组[34.4(2.2~108.2)×10-5](P=0.013).IM血浆谷浓度与剂量及AG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和0.346,P值分别为0.000和0.002);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不同疗程之间IM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检测CML患者IM血浆谷浓度和骨髓细胞内谷浓度水平有助于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同时检测血清AGP和骨髓细胞hOCT1和ABCB1基因mRNA表达水平有助于理解疗效与IM浓度之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索采用增强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策略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南方医院血液科确诊2例BPDCN,例1患者以皮肤浸润起病,经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CD+4 CD+56 LCA+ TdT+ CD+43 BPDCN侵犯皮下及真皮层,移植前经联合化疗处于完全缓解;例2患者以骨髓浸润起病,先后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CD+4 CD+56 CD+123 BDCA-1+ BPDCN,移植前未缓解。接受以全身放疗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增强预处理allo-HSCT,供者均来源于同胞;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单倍体相合移植加用兔抗人类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移植后2个月开始快速减停免疫抑制剂,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或采用预防性DLI防治复发。结果 移植后2例患者均获完全供者植入及完全缓解,其中例1处于持续缓解,+6个月行DLI诱发IV度皮肤及肠道急性GVHD,经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后控制,+243天死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肺泡出血;例2患者+60天复发,经化疗联合DLI、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未缓解,+101天死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 BPDCN以CD+4 CD+56 CD+123 CD+43 TdT+ 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浸润皮肤和(或)骨髓、临床进程呈高度侵袭为典型特征,增强预处理的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MRD监测指导DLI对早期BPDCN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但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预后与患者年龄、免疫亚型、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大量报道了有关ALL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对ALL的基因表达谱、靶向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的亮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植日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败血症等感染事件发生的预测意义。方法回
顾性分析78 例异基因移植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RP诊断移植早期败血症的临床参考值及
相应灵敏度和特异度,以所得临床参考值为临界值将病例资料分为低CRP组和高CRP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移植相关并发
症及总生存(OS)和复发率等。结果CRP 诊断移植早期败血症的临床参考值为23.3 mg/L(AUC=0.735,P=0.001,95% CI
0.623~0.848),相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3 和0.592;高CRP组粒系平均重建时间较低CRP组延迟0.71 d(P=0.237),巨
核系平均重建时间显著延迟4.09 d(P=0.048);高CRP组移植早期败血症及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较低CRP组显著
增高(53.5% vs 17.1%,P=0.001;72.1% vs 37.1%,P=0.003),但两组间EB病毒(EBV)血症、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急性移植
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1.9% vs 22.9%,P=0.094;14.0% vs 5.7%,P=0.285, 51.2% vs 45.7,P=0.656);高
CRP 组中位随访318(7~773)d,低CRP 组中位随访299(78~747)d,高CRP 组2 年OS 率较低CRP 组显著降低(42.5% vs
78.4%,P=0.022),高CRP组2 年累计复发率较低CRP组高(52.3% vs 19.8%,P=0.2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
分析显示高CRP水平是移植早期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90,95% CI 1.115~23.229,P=0.036)。结论移植日CRP水
平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败血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高CRP水平提示较高的移植早期败血症和CMV血症发生率
以及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检测CML28mRNA的SYBRGreenI实时定量PCR(RQPCR)的方法,并探讨CML28表达水平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之间的相关性,为此构建了pcDNA3.1HisACML28质粒作为定量模板,选择14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14例患者包括:1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应用RocheLightCyclerPCR仪动态监测患者移植前后不同时间段的50份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ML28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RQPCR的灵敏度为10-4(0.05ng)水平,标准品日间差及日内差均小于10%,重复性好。初治组中AML和CML加速期(CMLAP)与急变期(CMLBC)患者CML28呈高表达(6.58±2.34)×10-2,预处理前组CML28水平为(2.19±0.32)×10-2,移植后1月组CML28水平为(1.35±1.28)×10-2,移植后3月及以后组(以下简称移植后3月组)CML28水平为(4.57±6.39)×10-3。定期随访表明,3例CMLAP或BC患者与1例CML慢性期(CMLCP)患者,在AlloHSCT3个月后检测仍呈阳性,其中2例CML28mRNA的水平<2×10-2,获无病生存;2例CML28水平>2×10-2者,一年内均出现复发,其中1例死亡,另1例行第2次AlloHSCT后CML28水平虽然迅速下降,但仍>2×10-2,2个月后再次复发。结论:CML28水平与疾病的演变过程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动态监测CML28水平比单一的结果价值更大,实时定量检测移植后CML28水平对预测白血病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为80例健康体检儿童,试验组为78例经骨髓穿刺确诊为ALL的患儿,试验组患儿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期间静脉注射丙泊酚[(2±1)mg/kg]联合氯胺酮(0.5mg/kg)镇静麻醉,分别将经骨髓穿刺确诊镇静麻醉前、镇静麻醉6h后(即鞘内注射前)及镇静麻醉24h后(即鞘内注射并镇静麻醉18h后)的患儿血样设为TG-t0组、TG-t1组和TG-t2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水平和CD4+CD25+CD127.Treg细胞进行检测。以Ag-NORs、Th1/Th2比值及TGF-β作为免疫学指标,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对外周血Ag-NORs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h1/Th2比值及TGF召的血清浓度水平。结果试验组患儿外周血CD8、Treg比例、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3、CD4、CD4/CD8比值、Ag-NORs水平及Th1/Th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G-t0组、TG-t1组和TG-t2组的T细胞亚群及相关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L患儿较健康儿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在诊断和术后使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对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双肽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对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谷氨酰胺组10例,对照组10例。从移植后当天至第20天,谷氨酰胺组患者除接受标准胃肠外营养支持外,每天给予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200ml;对照组采用不含谷氨酰胺的标准化胃肠外营养支持。两组均采用改良白消安加环磷酰胺(BuCy2)预处理方案,采用环孢霉素加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分别干预处理当天,移植后第7、14、21、28和42天收集患者姐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1(INF-γ)、白介索2(IL-2)、IL-4、IL-10的水平,同时监测两组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谷氨酰胺组TNF-α、INF-γ和IL-2水平较对照组低,其中TNF-α、INF-γ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谷氨酰胺组IL-4和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仅移植后第42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GVHD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符氨酰胺能使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Th1/Th2细胞因子向有利于预防GVHD的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19.
20.
An HA-1-DC nucleic-acid vaccine was constructed to induce anti-leukemia effect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DCs were generated from HSCT donors in vitro, and its immunologic activity was assayed by using flow cytometry and mixed lymphocytes reaction. HA-1 gene was electroporated into the cultured DCs to construct a DC nucleic-acid vaccine. After transfection for 48 h, the expression of HA-1 protein could be detected by using Western blot. The DCs were cultured with syngenic lymphocytes to induce 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 The cytoxicity of the CTLs was detected by LDH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C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PBMCs) expressed the phenotype of DCs, and were effective in stimulating proliferation of the allogenic lymphocytes. After electroporating for 48-h, HA-1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using Western blot. The cytotoxity of inducing CTLs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suggested that 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HA-1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arget of immunotherapy against leukemia after HS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