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去甲氧柔红霉素增强预处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8月~2004年12月,该科对收治的8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进行了以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增强预处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7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预处理方案在改良的经典马利兰加环磷酰氨[BuCy2,Bu 4 mg/(kg·d),移植前8 d(-8 d~-6 d);Cy,1 g/(m2·d),-3 d,-2 d]基础上,加用2 d或3 d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20 mg/d,-8 d,-7 d;或10 mg/d,-9 d~-7 d);1例外周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Auto-PBSCT),采用IDA(10 mg/d,-9 d~-7 d)+Ara-C(1 g/d,-9 d~-3 d)+IFO(2.4 g/d,-5 d,-4 d)预处理方案.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较快植入,中位植活时间为21 d;仅1例患者发生严重黏膜炎;未发生明显心脏毒性.中位随访15个月(2.5~23个月),5例存活,其中4例为无病生存,1例为无进展存活;3例死亡,其中,1例Ph+的ALL和1例多次复发的NHL死于复发,1例MUD移植患者死于混合感染.结论 中等剂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预处理增强方案,可有效减少高危恶性血液疾病移植后复发,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22.
正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EL)是一种以骨髓及外周血内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罕见白血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CEL在文献中更是鲜有报道。文献报道,伊马替尼无法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本文报道1例CEL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后,中枢病灶逐渐消除,探讨伊马替尼在治疗CEL合并中枢侵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3.
移植技术的进步和新的抗B/T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本文重点介绍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4.
多药耐药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巨大障碍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的多药耐药研究多采用单细胞培养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肿瘤的生长状态及肿瘤微环境.因此,有必要从微环境介导耐药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生物学背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硬皮病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cGVH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之间进行allo-HSCT 的259 例患者发生ScGVHD 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4 例 (51.7%)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22例为硬皮病型,即ScGVHD在移植患者中的发病率为8.49%(22/259)、在 cGVHD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6.4%(22/134)。ScGVHD出现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5(4~28)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预处理方 案是否含全身照射(TBI)(P=0.031)、GVHD预防方案是否含霉酚酸酯(MMF)(P=0.046)、cGVHD(P=0.008)的发生、供者淋巴 细胞回输(DLI)(P=0.001)均与ScGV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确定cGVHD[相对危险度(RR)=3.512,95%可信区间 (CI)=1.235~9.987,P=0.018]和DLI(RR=5.217,95% CI=1.698~16.029,P=0.004)为ScGVHD 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cGVHD是移植后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DLI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构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28的树突状细胞(DC)核酸疫苗,观察其对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从pcDNA3.1HisA-CML28中克隆出6×His及CML28的cDNA全长,酶切后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白介素4(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条件下诱导分化为DC;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pIRES2-EGFP-CML28导入DC,Western blot检测His-CML28融合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检测EGFP的表达;用表达CML28的DC刺激同基因型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PBMC作为靶细胞,以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测定其抗肿瘤效应.结果 重组质粒pIRES2-EGFP-CML28导入DC后,能正确表达His-CML28融合蛋白及EGFP.经表达CML28的DC刺激的同基因型淋巴细胞能特异性杀伤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PBMC,杀伤率为68.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25.8%)和阴性对照组(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健康人PBMC的杀伤活性较弱,杀伤率为20.5%.结论 CML28能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负载CML28的DC疫苗在体外对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经过,总结血液肿瘤患者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的临床规律。方法 从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南方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急性药物性肺损伤诊断标准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急性药物性肺损伤诊断标准: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和肺栓塞;影像学以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为主;抗感染治疗无改善,病原学检查阴性;停用药物、予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结果 诊断急性药物性肺损伤4例,药物分别为伊马替尼、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博来霉素,相应原发病分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伊马替尼、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博来霉素可导致急性药物性肺损伤,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估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EB病毒(EBV)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NS-PT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以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无效的4例CNS-PTLD患者纳入评估,采用剂量递增法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结果 对4例在初始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7~11 d后疾病进展的患者加用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经3~6次治疗后,4例患者均获得缓解。4例患者共接受21次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第3次(30 mg利妥昔单抗)和第4次(40 mg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后出现短暂头痛、双下肢麻木,这些表现在24 h内能自行缓解。结论 采用剂量递增方式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无效的CNS-PTL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EB病毒(EBV)DNA载荷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EBV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及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 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接受异基因HSCT的患者272例,其中38例诊断为EBV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和8例不明原因CNS表现的患者纳入前瞻性研究(实验组);另以移植后10例血液EBV DNA阳性但无EBV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和5例血液EBV DNA阴性的患者(血小板>50×109/L)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EBV DNA.确诊为EBV相关性CNS疾病者予利妥昔单抗或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结果 38例EBV相关性疾病患者中有13例(34.2%)诊断为EBV相关性CNS疾病,8例不明原因CNS表现的患者中有1例(12.5%)确诊,而在阴性对照组中无一例确诊.确诊的14例中包括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 10例和脑或脊髓炎4例,其中除1例外,其他13例的血液EBV DNA均为阳性,而患者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高于血液中(P<0.05).5例治疗有效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随着疾病控制而下降;9例初始治疗无效者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随疾病发展而上升,但血液中EBV DNA载荷变化不一,其中2例静脉应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EBV DNA载荷下降,但CNS表现进一步恶化,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上升,鞘内应用利妥昔单抗后疾病获得缓解,脑脊液EBV DNA载荷下降.结论 脑脊液EBV DNA的检测对诊断发生于CNS中EBV相关性疾病十分重要,其载荷水平可用于EBV相关性CNS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椎管内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 例GS 患者的病例特点,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6 例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30岁,5 例检查了AML1/ETO 融合基因,全部阳性,2/4 例表达CD56,3/4 例Y 性染色体缺失,6 例均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3 例以GS 复发,1 例在Allo-HSCT 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56 d;另外3 例原发病未缓解,GS 发生距诊断AML 中位时间为122 d;5 例GS 位于胸椎硬膜外,1 例位于腰椎硬膜外;3 例表现神经根痛,5 例出现截瘫;全部MRI 提示硬膜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6 例均行全身化疗同时有5 例接受鞘内注射,2 例行局部放疗,2 例行手术治疗;6 例均因疗效欠佳而放弃治疗死亡.结论:GS 多见于AML1/ETO 融合基因阳性的AML,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预后极差,早期放疗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