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为了研究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1)在急性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用RT-PCR的方法检测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OCS-1 mRNA的表达,并将其表达与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4例SOCS-1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16.00%,在25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11例SOCS-1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44.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5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无进展组(慢性期)12例,阳性2例,而进展组(加速期和急变期)13例,阳性1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CS-1 mRNA阳性的CML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差,进入加速期后SOCS-1 mRNA多数呈持续阳性表达,病情进行性发展,预后极差。结论:急性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可检测到SOCS-1 mRNA的表达,CML患者阳性率高,加速期与急变期表达阳性者显著增多,与干扰素治疗反应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为靶点,构建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体外培养移植供者树突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活性,通过电转法将HA-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构建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48小时后检测HA-1蛋白表达情况。将转染后的树突状细胞与同基因淋巴细胞共孵育诱导特异性CTL,应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表明:经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树突状细胞表型,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电转48小时后,Western blot可检测到HA-1蛋白表达。诱导的CTL体外杀伤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支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重要性及各种营养素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106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为PN组(n=42)和非PN组(n=64),比较两组患者在造血重建时间、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核黄素、谷氨酰胺、结构脂肪乳等营养素的作用。结果接受PN支持的42例患者中,包含接受核黄素的患者33例,谷氨酰胺24例,结构脂肪乳26例。PN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PN组(31.0%比51.6%,P=0.036),而两组的感染率(42.9%比46.9%,P=0.898)、GVHD发生率(21.4%比31.3%,P=0.26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49.5±9.8)U/L比(69.9±10.9)U/L,P=0.196]、粒系重建时间[(11.6±0.3)d比(12.3±0.3)d,P=0.187]及血小板重建时间[(14.1±0.9)d比(13.3±0.4)d,P=0.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核黄素组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为27.3%,有低于无核黄素组(44.4%)和非PN组(51.6%)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谷氨酰胺组、无谷氨酰胺组和非PN组在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感染率、GVHD发生率、ALT水平及造血重建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构脂肪乳组的ALT平均值为(38.7±4.9)U/L,有低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组[(68.5±23.0)U/L]和非PN组[(69.9±10.9)U/L]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从合理的PN中获益。核黄素对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可能有益。结构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对于肝脏功能具有同样的安全性。谷氨酰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移植前伊马替尼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移植患者造血重建及移植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97例行异基因移植CML患者病例资料,分为伊马替尼组(27例)与对照组(70例),分析两组间造血重建时间、早期预后以及急性心力衰竭、肝静脉闭塞病(HVO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出血性膀胱炎、病原体感染等移植相关早期(+100天)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以及HVOD、GVHD、出血性膀胱炎、病原体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伊马替尼组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9.6%(8/27)比8.6%(6/70),P=0.02],且死亡或放弃治疗事件发生率也较对照组高[18.5%(5/27)比2.9%(2/70),P=0.02].结论 移植前伊马替尼治疗可能会增加CML异基因移植患者急性心衰发生率且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但对造血重建时间以及HVOD、GVHD、出血性膀胱炎、病原体感染等移植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17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随访观察,总结其疗效。方法:117例慢性期CML患者,慢性早期95例,慢性晚期22例,伊马替尼中位治疗剂量为400(200~800)mg/d。初次服用患者分别于第3、6、12个月定期复查。以服药6个月时治疗反应分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组、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组和无细胞遗传学缓解(NCyR)组,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无进展生存(PFS)。结果:117例CML患者CCyR率为82.1%,75.0%在6个月内获得CCyR,原发耐药率为10.3%,死亡率为4.3%。慢性早期患者比慢性晚期患者获得CCyR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8;而慢性晚期患者的原发耐药率显著增高,P=0.013。慢性早期和慢性晚期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2%和94.7%,P=0.939。以服药6个月时治疗反应分组,CCyR组、PCyR组及NCyR组5年PFS率分别为90.0%、41.9%和0,P=0.000。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患者6个月内获得CCyR者PFS率明显高于未获得CCyR者,慢性早期患者疗效优于慢性晚期患者。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 患者男,45岁,因间断发热、咳嗽气促伴肺部阴影1年余于2006年12月28日入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  相似文献   
7.
8.
CML28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构建负载CML28的核酸疫苗,并在树突状细胞中进行表达,用分子克隆的方法,从K562细胞中克隆出CML28的cDNA全长,将其亚克隆至pGEM—T载体,经测序后酶切,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A,将重组质粒pcDNA3.1HisA—CML28进行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IL-4和GM—CSF条件下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并进行鉴定;用电穿孔的方法将重组质粒pcDNA3.1 HisA—CML28导入到DC中,Western Blot检测His-CML28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经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cDNA3.1 HisA—CML28含有正确的CML28全长序列;经电穿孔导入Dc后,重组质粒能表达His—CML28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CML28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血友病A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我国国情下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型血友病A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M2(t(1;19),t(8;21))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顺利完成6次标准和中剂量化疗以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此过程中基于患儿经济状况和因子供应条件有限,采用因子Ⅷ按需和低中剂量预防治疗方案,保证了未有出血事件影响白血病的诊治。移植后停止白血病治疗至今随访3年余,患儿骨髓持续CR。结论血友病合并急性白血病患者,可在有限因子保护下实现白血病的治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马利兰(Bu)和氟达拉滨(Flu)组成的预处理方案(Bu/Flu)与Bu和环磷酰胺(Cy)组成的预处理方案(Bu/Cy)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第一次完全缓解(AML-CR1)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的移植相关毒性和疗效的差异。方法 32例接受allo-HSCT的AML-CR1患者按移植顺序交替分至Bu/Cy组(Bu 3.2 mg·kg-1·d-1,移植前第7~4天;Cy 60 mg·kg-1·d-1,移植前第3~2天)或Bu/Flu组(Bu 3.2 mg·kg-1·d-1,移植前第5~2天;Flu 30 mg·m-2·d-1,移植前第6~2天)。评价两组预处理相关毒性(RRT)、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与严重程度、3年累积复发率、非复发死亡率(NRM)、3年无病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17.5(6~1261)d。两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位重建时间无明显差异(P=0.121和P=0.171),移植后30 d嵌合状态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均达到完全植入。Bu/Cy组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持续<0.1×109/L和血小板持续﹤20×109/L中位时间明显长于Bu/Flu组[6(3~14)d比2.5(1~9)d,P=0.000;3(1~36)d比1(0~4)d,P=0.047]。Bu/Cy组与Bu/Flu组Ⅱ~Ⅳ度RRT发生率分别为68.8%和25.0%(P=0.032);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46.7%和75.0%(P=0.149),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46.7%和80.0%(P=0.149);NRM分别为25.0%和6.3%(P=0.333);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9±11.7)%和(14.1±9.3)%(P=0.834);3年EFS率分别为(65.5±12.7)%和(80.2±10.3)%(P=0.362);3年OS率分别为(68.8±11.6)%和(87.5±8.3)%(P=0.111)。结论 Bu/Flu是一种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与Bu/Cy方案比较具有低骨髓抑制毒性及RRT。Bu/Flu作为AML-CR1患者allo-HSCT预处理方案其疗效不低于Bu/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