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通冠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冠胶囊大、中、小剂量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喂基本饲料,其余各组采用免疫性内皮损伤合并高脂饲料诱导建立As兔模型,高脂对照组喂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在高脂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喂阿托伐他汀5mg/kg/d;通冠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在高脂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喂通冠胶囊3mg/kg/d、9mg/kg/d及15mg/kg/d,实验周期为6周,各组动物分别于2、6周末行内皮功能超声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及血脂检测。结果:6周末,通冠胶囊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与高脂对照组之间FMD、NM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通冠胶囊大剂量组NMD、FMD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冠胶囊能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功能,其具有不依赖阿托伐他汀的独立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而且在改善NMD方面,通冠胶囊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干预情况。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冠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共6组,每纽6只,通过免疫性内皮损伤合并高脂饲料诱导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实验动物模型,高脂对照组喂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在高脂对照组基础上加喂阿托伐他汀5mg/kg/d,通冠胶裳小、中、大剂量组在高脂对照组基础上每天分别加喂通冠胶囊3mg、9mg及15mg,分别予实验开始2、6周末测定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假血友病因子(vWF),实验结束后取髂外动脉行血管内皮病理学检测。结果:6周末通冠胶囊中剂量组TC、小剂量组、高脂对照组TC、LDL—C均较2周末显著升高(P〈0.05,P〈0.01),通冠胶囊大剂量组TC显著降低,同时伴有HDL—C升高(P〈0.01)。6周末通冠胶囊大剂量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及高脂对照组(P〈0.05)。通冠胶囊小剂量纽、中剂量纽、高脂对照纽纽内前后比较,vWF、ET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No显著降低(P〈0.05);通冠胶囊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No显著升高(P〈0.05)。6周末通冠胶囊大剂量组与阿托伐他汀组、高脂对照组比较,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大剂量通冠胶囊与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结论:通冠胶囊能够显著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免血管内皮因子NO水平,降低vWF及ET水平,从而改善血管的舒缩、凝血及纤溶功能;并能提高血中HDL—c水平及降低TC水平,因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3.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4.
中西医结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近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AMI)“绿色通道”创建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75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按开通“绿色通道”前后分为绿色通道组(42例)和非绿色通道组(33例),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药以扶正为主,观察两组症状发作-进入医院急诊时间(symptom-onset-to-door,SOTD)、急诊室到会诊时间(door-to-consult,DTC)、急诊室到导管室时间(door-to-lab,DTL)、急诊室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TB)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1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的对比。结果 绿色通道组的DTC、DTL、DTB时间均低于非绿色通道组(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7.40天和11、83天(P=0,004),住院费用分别为51384.75元和61040.67元(P=0.022);随访1个月,绿色通道组未发生MACE事件,而非绿色通道组发生5例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2)。结论 中西医结合AMI“绿色通道”的开展能够降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不是事件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5.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急诊科,以青年文明号为平台,不断领悟青年文明号的创建精神及要求,锐意创新,深化内涵,积极弘扬青年文明号精神,管理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和环境特色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6.
健脾化痰片治疗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13例脾虚痰阻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并发症/合并症分布均相当(X^2检验或t检验:P〉0.05)。治疗组给予健脾化痰片3片,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脂必妥片3片,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30d。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相当(X^2检验:P〉0.05),但治疗组总体疗效和愈显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Ridit分析:U=4.5041,P〈0.01);X^2检验: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气虚血瘀证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于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166例,其中气虚痰瘀证92例,非气虚血瘀证74例,收集纳入患者基本资料、舌脉象、中医证型、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  相似文献   
158.
目的观察益心祛瘀冲剂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冠心病PTCA患者114例,分为益心祛瘀冲剂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印例,疗程6个月,观察再狭窄表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浆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结果益心祛瘀冲剂治疗组再狭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TCA 术后TXA2和6-keto-PGF1α显著升高,益心祛瘀冲剂有逆转该过程的作用。结论益心祛瘀冲剂能有效减少冠心病PT- 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逆转PTCA术后血小板的过度激活,是其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己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其防治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参麦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因其辨证施治的个性化优势且疗效肯定,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被广泛运用;同时,其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也日益明朗。现代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可通过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功能障碍、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减轻药物心脏毒性及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心肌保护作用;还可通过舒缩血管、保护内皮细胞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产生心血管保护作用;另外,参麦注射液可降低血液黏度及血脂,具有改善血流流变学的作用。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及基础研究阐明其疗效及作用靶点,以进一步证实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