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目的利用Power BI对医院绩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提供一种较快捷、可视化程度高的分析方法。方法提取某三甲医院于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的住院绩效数据,经过数据导入、数据类型转换、建立数据关系、数据建模等方法,利用内置的可视化模板,结合实际需求和展示效果,从医疗服务整体技术难度、医疗效率、外科能力、医疗安全、重点专科能力等多个维度创建可视化绩效展示报表。结果完成临床科室数据指标总览、临床科室相对权重分布情况、临床科室手术情况、临床科室病组病历详细查询等报表制作,这些报表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图表丰富、定制方便快捷等特点。结论Power BI具有不依赖IT部门、门槛低且定制化程度高、可视化模板丰富、函数易于理解等特点,可作为医院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医院绩效数据分析的优选工具。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与卵巢癌易感基因(Hereditarybreastandovariancancersusceptibilitygene,BRCA1)基因突变、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研究组,另取10例非癌乳腺组织标本作对照组。利用PCR-SSCP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利用SP(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二步法检测ER,比较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BRCA1突变情况。结果10例非乳腺癌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64例乳腺癌标本中检出BRCA1基因突变6例,突变率为9.4%。突变发生在5、12、17外显子上,均为错义突变,ER阳性44例,阳性率为68.75%(44/64)。ER阳性组中只有1例BRCA1突变(1/44),ER阴性组中有5例检出BRCA1突变(5/20),两组比较BRCA1突变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广西乳腺癌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BRCA1突变与雌激素受体有关,BRCA1基因突变病人雌激素阴性状态比非BRCA1基因突变病人多。  相似文献   
73.
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基因 )是一种抑癌基因。本研究检测BRCA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 ,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 8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实验组 ,另取非癌乳腺组织标本 30例作对照组。每一例标本分别捣碎 ,分别用酚 -氯仿抽提法提取DNA ,每例DNA用PCR扩增BRCA1基因的 2、5、1 7、2 0等 4个外显子。分别将每例病人每个外显子的PCR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 ,对出现异常区带的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 ,与基因库序列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30例非癌乳腺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 ,89例乳腺癌共检测出 4例突变 ,其中 2例为 5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2 73C >G ,2 87A >T) ,2例为 1 7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5 1 1 5T >C ,5 1 1 6A >G)。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 4 5 %(4 / 89)。结论 BRCA1突变与乳腺癌有关系 ,检测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基于单细胞水平的研究是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趋势。许多研究者常常因为无法轻易获得足够数量的单细胞而在研究时望而却步。掌握简单有效的单细胞分离技术为准确、定量的单细胞水平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单细胞分离技术。 方法:在显微操作法的基础上改进,利用改制小号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针及微量移液器组合制成单细胞分离种植装置并采取双手操作法进行单细胞分离。采用染色细胞分离的方法对该技术分离单细胞的效率进行验证。 结果与结论:单细胞分离的成功率达到96.5%。利用该技术分离单细胞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直观可靠、分离成功率高、易于推广普及的特点。分离的单细胞可直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消黄方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巨噬细胞及促炎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方法: 每周3 d连续腹腔注射DMN(10 mg·kg-1),4周后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2周末将DM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消黄方组(每组10只),造模第3周起消黄方组大鼠造模的同时每天给予消黄方1.73g·kg-1,灌胃至4周末,模型大鼠每天给予双蒸水。留取肝组织样本及血清,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 (IL-1β)表达。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CD68主要分布在肝窦,小叶间也有零星分布,DMN造模后CD68呈强阳性表达;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MN造模4周CD68表达显著显著升高(P<0.01);肝脏TNF-α和IL-1β mRNA与CD68表达一致。与模型相比,消黄方显著抑制CD68及TNF-α及IL-β mRNA表达(P<0.01或P<0.01))。 结论: 消黄方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其是发挥抗DMN肝纤维化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消黄方对进展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DMN 4周制备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正常和模型大鼠各3只做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黄方组、三氯化钆组和模型对照组(各7只);消黄方组于继续造模同时每天给予消黄方煎出液灌胃2周;三氯化钆组予三氯化钆每周2次(7mg/kg)尾静脉注射.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的死亡情况,体重、肝脏大体形态、肝功能、肝脏及脾脏重量、肝脏组织学变化等.结果 DMN造模2周,大鼠肝脏呈现明显的纤维化,造模4周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正常组相比,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随造模时间呈梯形增加;而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随模型进展逐渐降低;4周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消黄方组显著降低血清ALT、AST、ALP活性及TBiL含量(P<0.05或P<0.01),显著提高血清TP及ALB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和胶原染色,三氯化钆无此显著作用.结论 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用的消黄方显著干预DMN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补虚软肝方治疗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虚软肝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慢性肝病量表(CLDQ)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CL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CL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ALT、AST、TBIL、GGT、ALP、TB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HA、LN、PC-Ⅲ、Ⅳ-C水平及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A、Ⅳ-C水平及肝脏硬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虚软肝方治疗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疗效满意,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降低肝脏硬度值,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单用西药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外敷,2组疗程均为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乙肝病毒标志物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A)水平(P0.01)。(2)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及降低肝脏硬度值(P0.05,P0.01)。(3)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降低HBsAg滴度(P0.05)。(4)治疗24周时,治疗组显效率36.0%,总有效率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及54.0%(P0.05,P0.01);治疗48周时,治疗组显效率升高至48.0%,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0%(P0.05)。(5)2组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穴位外敷联合西药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可显著促进肝功能复常,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降低HBsAg浓度。  相似文献   
7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职员,2年前有献血史。因"发热、恶心、呕吐3 d"于2015年5月19日入院。自述无内外科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及输血史,无饮酒吸烟史,未婚未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于3 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40℃,伴全身乏力,恶心,呕吐,无明显腹胀腹痛,自服"克感敏"、"连翘解毒胶囊",病情未有明显缓解,后至市北医院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CRP 16.5 mg/L,ALT1000  相似文献   
80.
三氧化二砷及6种抗癌药物对肝癌细胞株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抑制率,并与6种常用抗癌药新生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顺铂及环磷酰胺的抑瘤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6种抗癌药相比,As2O3抑瘤作用最强(P<0.01或P<0.05),但并非As2O3浓度越高对细胞株的抑制率就越高.在6个浓度梯度中,1.0 μg/ml以上的As2O3对BEL-7404的抑瘤作用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SMMC-7721,各浓度的As2O3的抑瘤作用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2O3体外试验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生长; 如果应用As2O3治疗肝癌,应做不同浓度As2O3的药敏试验,以选择浓度最低而且有效的剂量,以减少As2O3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