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81.
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降糖药在结构上都有磺基、脲酰基及两个辅基。其中磺基和脲酰基为基本结构。由于两个辅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磺脲类药物,也是决定药物作用强度、作用时间、代谢特点的基本结构。S U s包括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醋磺已脲(acetohexamide)、甲磺氮卓脲(tolazamide),及第二代的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波脲(glibonur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另有格列美脲(glimepiride),有人称之为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1作用机制及药…  相似文献   
82.
核激素受体超家族配基依赖的转录因子包括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y(PPARy)与PPARα、PPARδ等,对人体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其中PPARy激动增加胰岛素(INS)敏感性,决定对生长因子释放、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增殖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对细胞循环节数和分化的控制等的调节[1];PPARδ与PPARy作用几乎相反;PPARα激动剂主要用于降低血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PPARy激动剂,包括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O)、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环格列酮(ciglitazone,C…  相似文献   
83.
糖尿病血管病变当重痰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病机、体质证型分析、治疗用药三方面论述痰瘀与糖尿病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认为痰瘀是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痰瘀贯穿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终,痰瘀同治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必须及早介入。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多潘立酮治疗5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同时应用法莫替丁作为对照组。结论:应用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优于对照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时应优先选用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丹瓜护脉口服液对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LPAD)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痰瘀互结型LLPA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按临床指南予常规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丹瓜护脉口服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5(OH)D3、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管超声积分、症状体征积分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有10例因失访未完成观察,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组治疗后2h PG、HbA1c、TC、TG、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5(OH)D3水平明显增高,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瓜护脉口服液可提高痰瘀互结型LLPAD患者25(OH)D3水平,降低2h PG、HbA1c、TC、TG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祛瘀化痰中药(丹瓜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辛伐他汀组、丹瓜方组5组,提取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总蛋白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VCAM-1的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二甲双胍组、辛伐他汀组和丹瓜方组VCAM-1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 VCAM-1作为一种重要的粘附分子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祛瘀化痰中药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CAM-1水平,从而可能有效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以痰瘀同治立法的芎蒌通脉方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证,对患者血浆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入选150例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98例,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有关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并以予常规降糖治疗及饮食控制,治疗组加服芎蒌通脉方煎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疗程为14天。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浆TNF-α、CRP水平、空腹血浆血糖。结论:以痰瘀同治立法的芎蒌通脉方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证,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相关炎症因子TNF-α水平,同时有助于降低CRP水平,改善血管慢性炎症,显著改善患者的,陆床症状,从而抑制糖尿病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丹瓜方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复合糖尿病模型糖脂代谢指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丹瓜方防治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部分机制。方法 Apo E^-/-小鼠皮下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将32只成模鼠按照体重分层,再按血糖水平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无菌水(SW),15 m L/(kg·d)]、丹瓜方组[丹瓜方(DG),15 m L/(kg·d)]、联合用药组[吡格列酮(PG),4.3 mg/(kg·d)加DG1 5 mL/(kg·d)]、吡格列酮组[PG,4.3 mg/(kg·d)],每组8只。选血糖正常的8只同龄同品系C 57小鼠作为对照组。灌胃干预12周。监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体重、摄食量及饮水量;测量皮温及鼠尾长度,并通过肉眼观察肝脂肪变程度;测定各组小鼠血清HbA1 c、TC、LDL-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生化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E LISA法测定VCAM-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肾组织VCAM-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及摄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P〈0.05),且血糖值曲线全程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瓜方组小鼠体重增量、HbA1 c、TC、LDL-C、ET-1、VCAM-1水平显著降低,皮温升高(P〈0.05或P〈0.01)。与吡格列酮组比较,丹瓜方组小鼠体重、体重增量、FBG、TC及LDL-C水平降低(P〈0.05或P〈0.01)、饮水量和摄食量增加,鼠尾较长(P〈0.01);各组小鼠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脂肪变程度较重(P〈0.05);与模型组及吡格列酮组比较,丹瓜方组脂肪变程度明显减轻(P〈0.05,P〈0.01),吡格列酮组肝脂肪变程度重于模型组(P〈0.01),而联合用药组肝脂肪变程度处于丹瓜方组和吡格列酮组之间。丹瓜方组VCAM-1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且低于联合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寻求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8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弥可保对照组.B组为化湿活血汤+弥可保组,治疗时问21 d.检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治疗在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弥可保.  相似文献   
90.
从医史文献及现代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等方面论述脾虚痰蕴血瘀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上的作用,提出脾虚痰蕴血瘀是现今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