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痰浊不化……为标"科学理论及其学生李振中提出的痰浊不化相当于西医蛋白质非酶性糖化物和仝小林的糖尿病"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提出痰浊不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痰浊不化的基础上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致使脉络(血管)损伤,形成血管病变.故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不离“痰”的本质,痰浊-痰凝-痰瘀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痰浊为起始阶段,痰凝为中间环节,痰瘀为终末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痰”的不同状态制定治则治法,痰浊初起当健脾化痰,痰浊凝滞当化痰散结,痰瘀互结当兼活血化瘀,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为标"科学理论及林兰的"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血瘀证"关系的论述和仝小林的糖尿病"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等观点,提出痰浊不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痰浊不化的基础上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形成血管病变,致使脉络(血管)损伤,故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4.
浅谈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痰瘀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而使糖尿病病情趋于复杂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痰瘀因素不容忽视。本文浅谈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痰瘀因素,目的是明确痰与瘀血在病变进程中的作用,对指导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消渴与胸痹病因病机的讨论,并联系痰瘀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出结论:作为糖尿病长期作用于人体的病理产物,痰和瘀血同时也是引发心血管病变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当于中医的"痹症""痛症""痿症"等范畴。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病变相关,而痰瘀形成难化,多责之于脾肾二脏,脾肾两虚是本,而痰瘀之象是标,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故健脾补肾是本病的关键,豁痰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手段,标实重视"痰瘀",其脾肾两虚、血瘀、痰浊贯穿本病的始末,临症"见痰休治痰,治病必求本",提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一思路。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病与气虚、血瘀、痰浊有密切关系,从虚、瘀、痰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虚、瘀、痰的轻重进行辨证论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病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病变非常广泛,一旦发生,发展迅速,无论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均可累及。西医降糖虽然有较好效果,但对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防治却缺乏有效的手段。临床实践证明,控制血糖可以延缓血管病变的发生,但发生只是迟早的问题,而中医药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较大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中医辨证产生的痰瘀同治方将可能通过祛痰活血来早期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痰瘀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痰饮与糖尿病、瘀血与糖尿病、痰瘀互结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糖尿病并发症从痰瘀论治(祛痰活血、益气养阴同治为法,勿忘病位、论治面面俱到)。指出:痰瘀贯穿于糖尿病病程始末,与糖尿病并发症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痰浊不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董志  郭万良  张玉楝 《光明中医》2006,21(10):10-13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痰浊不化……为标"科学理论及李振中、尹翠梅提出的痰浊不化相当于西医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化物,提出痰浊不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痰浊不化基础上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本质所在.故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0.
略论老年性糖尿病的痰瘀辨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略论老年性糖尿病的痰瘀辨治广西北海市中医院︵五三六○○○︶张颖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变累及气血阴阳及多个脏腑,病情复杂。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初步认识到,痰瘀互结是其病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病程长的老年性糖尿病若单...  相似文献   

11.
水血同治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眼底表现出多种渗出、出血等病变,不外"痰""瘀".本文对痰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理、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运用水血同治法对其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造成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易造成眼部组织、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以及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中医对此病也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目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耗气伤津,导致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痰瘀虚”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痰瘀互结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祝谌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遣方用药等作详尽论述,提出本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日久痰浊瘀血闭阻脉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4.
程汉桥 《光明中医》2014,29(11):2398-2398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后便持续不断地向终末期肾病一尿毒症期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为引起糖尿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大体属于中医学消渴、腰痛、水肿、关格等病范畴。从中医学的认识来说,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为其主要病理机制,本虚标实为其病变特点,脏腑尤其是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本文试图从痰瘀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加服西洛他唑。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6.7%(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秦曦  李欣欣 《新中医》2008,40(6):111-111
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乃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或因饮食不节,积热伤津;或因情志失调,郁火伤阴;或因劳倦、房劳过度,耗伤肾阴;或因外感六淫,化热伤阴;或因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终致阴津亏耗而发病.笔者认为,糖尿病诸多病因不仅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痰浊和血瘀的产生,而且可进而促使病至中期出现多处脉络病变.且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与中医学痰浊、血瘀理论非常相似.由此可见,痰瘀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辨证的冠脉造影病变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辨证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方法:对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辨证为痰热夹瘀、痰瘀阻络、气虚痰瘀证,并行紧急或择期冠脉造影术的患者,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在冠脉造影下病变的特征。结果:痰热夹瘀型血管变化最严重,气虚痰瘀型血管变化最广泛。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痰瘀辨证存在一定的病变基础,可运用于临床做为冠脉病变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痰瘀同治立法的芎蒌通脉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西药和芎蒌通脉方煎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以痰瘀同治立法的芎蒌通脉方在防治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脏器损害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结论:以痰瘀同治立法的芎蒌通脉方能明显降低患者透明质酸水平,对糖尿病血管损伤、脏器损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痰瘀互结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曙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1):189-18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合并症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于2002年3月-2003年8月应用痰瘀互结理论自拟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并与口服西药弥可保30例作对照,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效果确切,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消渴病理论未能与大血管并发症联系起来以指导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缺少原发病与并发症之间的“桥梁性”理论。因此,基于临床实践、文献梳理和科学研究,文章提出了“内热-气血津液不归正化-脉积”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以壮火为枢,煎灼水谷为陈气,中期以阴火为枢,引动陈气为痰瘀,晚期以虚火为枢,固化痰瘀为癥积。在治疗上,以除热消积为治疗原则,依据内热的偏重以及“陈气-痰瘀-癥积”的动态演变灵活用药。早期清透壮火,除陈气,中期调理气火,除痰瘀,晚期补虚除热,消癥积,冀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