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 ,观察健脾温中法 (肠祺方 )对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VIP(血管活性肠肽 )的实验作用。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浆及肠组织中VIP较正常明显升高 (P <0 0 5 ) ,用大剂量肠祺方可降低已经升高的VIP含量 ;而得舒特对血浆及组织中的VIP影响不明显。健脾温中法对血浆及肠组织中的VIP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提示中药可能通过调整紊乱的胃肠激素分泌、释放来达到治疗目的 ,其机理与对照组得舒特不同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了解中医学专业的教育环境和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感受.方法 应用英国Dundee大学开发的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对上海中医药大学5所附属医院中医学专业21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认为中医学教育环境整体较好,但社交自我知觉相对于其他能力较低.同时,与七年制学生相比较,五年制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知觉偏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生总体认可目前的中医学教育环境,但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须进一步改进,并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适应取向、学术自我感知能力培养和学习环境主观知觉3个方面给予个性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93.
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在总结多种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与教学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共同体"是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并介绍了中医院校以"学习共同体"方式促进教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4.
马贵同教授临证注重培补后天之本,对胃肠病治疗主张补通结合贯穿始终;辨治重视祛除胃肠瘀血和调节情志;辨证注重整体,用药有的放矢,而且善于运用经方;对疾病的诊治主张衷中参西,倡导中说析理.  相似文献   
95.
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中医学思维,还应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以及宽广的行为、社会、伦理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个较长期的教育规划之下.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教育的实践证明,长学制专业培养对中医临床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现状出发,根据国际长学制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内试办八年制中医教育,以便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中医临床专业,并籍此进一步优化中医临床教育教学体系,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教育支持.本文围绕建设意义、建设重点和具体方案设想等对建立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UC)的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动物随机分成高、中、低剂量清肠栓组、SASP组、模型组、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动物分别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连续用药2周后取结肠组织,采用改良的G法、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其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NO、NOS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其他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以清肠栓高剂量组的增高为明显。结论:TNBS急性损伤使结肠组织的NO、NOS活性发生改变,可能是UC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复方清扬栓具有调控NO及NOS活性的作用,是有效治疗UC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7.
马贵同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患病率高达 2 0 %~ 40 % ,以持续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胀满、隐痛、早饱、嗳气、烧心、厌食、恶心、呕吐、反胃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马贵同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与教学研究近 40年 ,对 FD的治疗经验独到 ,疗效显著 ,现总结其经验如下。1 详辨病因病机 ,强调脾虚为本本病发病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情志不遂所致。《内经》谓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阴受之 ,则入五脏…  相似文献   
98.
1 病历摘要郭某 ,男 ,65岁 ,退休工人 ,住院号 1430 78,入院日期 :1999年 10月 2 0日 10时。主诉 :胃脘痞满不适 4月 ,伴嗳气 2月。现病史 :患者 1999年 6月下旬 ,因过多饮用饮料后出现上腹胃脘部痞满不适 ,始数日发作一次 ,休息后能缓解。后胃脘痞满逐渐加重 ,发作次数增多 ,并间断出现嗳气 ,遂去医院就诊。 9月 3日曾作胃肠钡餐摄片检查示 :“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予吗丁啉、胃复春等药内服后 ,症状稍有好转 ,但停药后病又复发。数月来 ,诸症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发病和加重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受寒有关。近二月来胃脘痞满不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