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98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09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512篇
预防医学   18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09篇
  5篇
中国医学   225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目的分析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闭经的相关影响因素,了解新辅助化疗相关的闭经(NCRA)与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随访观察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224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月经状态的改变及新辅助化疗后彩超下乳房肿瘤的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化疗时患者年龄、化疗方案、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ER/PR和Her-2)、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与NCRA及其随后月经恢复的关系,以及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变化与NCRA的关系。结果 224例患者中有166例(74.11%)患者出现NCRA,其中有15例停经但雌激素水平增高而行卵巢切除或接受戈舍瑞林治疗,余151例NCRA患者中有40例(26.49%)出现月经恢复。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CRA的发生及随后的月经恢复均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01,P=0.001);不同化疗方案对NCRA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但是对NCRA后月经恢复有重要影响(P〈0.001);肿瘤的ER/PR和Her-2表达和是否服用TAM对NCRA发生及其随后的月经恢复均无明显影响(P〉0.05)。发生NCRA时的化疗周期数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与NCRA后月经的恢复无关(P〉0.05)。NCRA的发生与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降期无关(P〉0.05)。结论大多数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会出现闭经,年龄越大的患者越容易发生NCRA,而且发生NCRA时接受化疗的周期数更少;年龄和化疗方案都会影响NCRA后月经的恢复;NCRA的发生未影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2.
缺氧诱导因子作为缺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调控组织细胞产生一系列对缺氧的代偿反应,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各大器官相关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心血管疾病、肝病及肾病仍然是全球性的健康难题。缺氧诱导因子通路的激活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中都发挥调控作用。因此,缺氧诱导因子及其相关途径有望成为治疗各种器官损伤的新型治疗选择。本研究主要总结缺氧及缺氧诱导因子在不同器官系统相关的急、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功能,旨在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察综合性护理在白血病化疗中的作用,探讨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98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学治疗,试验组为综合性护理组,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SAS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护理满意度以及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化疗后SAS评分,对照组(68.47±9.89)分,试验组为(56.11±1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化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1.56±6.41)分,试验组为(80.89±5.98)分,对照组化疗后护理满意度为(6.51±2.31)分,试验组为(8.65±2.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患者化疗后感染和出血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白血病化疗后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对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流行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南京市肺结核病例数据信息,采用 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南京市活动性肺结核流行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2005—2020年南京市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51 624例,报告发病率由71.86/10万降至26.08/10万,年均下降6.47%(AAPC=-6.47,95%CI:-9.84 ~-2.97,P < 0.001)。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和所占比例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 8.72%(AAPC=-8.72,95%CI:-14.71~-2.32,P=0.008)和 3.37%(AAPC=-3.37,95%CI:-4.60~-2.12,P < 0.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6.37, 95%CI:-15.21~3.41,P=0.194),占比则以 2016 年为转折点先降后升。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 (AAPC=-6.80,95%CI:-10.13~-3.35,P < 0.001;AAPC=-6.88,95%CI:-8.54~-5.18,P < 0.001),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8),但女性占比呈上升趋势(AAPC=0.99,95%CI:0.31~1.67,P=0.008),而男性占比则逐年下降(AAPC=-0.42,95% CI:-0.73~-0.10,P=0.013)。≥30岁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0~<15和15~<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15~<30岁年龄组患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66,95%CI:0.28~3.07,P= 0.019),其余各年龄组患者占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8.42,95%CI:-15.60~-0.62,P= 0.035;AAPC=-5.37,95%CI:-9.13~-1.46,P < 0.008),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中心城区患者占比自2009年之后呈下降趋势(P < 0.001),而非中心城区则呈上升趋势(P < 0.001)。结论: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病原学阳性比例逐年升高,15~<30岁年龄组人群是今后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女性和非中心城区患者占比有上升趋势,应给予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槟榔多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筛选肺部缺氧损伤细胞模型最适条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筛选槟榔多酚最适给药剂量。将PMVEC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槟榔多酚组,采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并测定PMVEC中的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炎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1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跨内皮细胞膜电阻,罗丹明荧光染料检测PMVEC屏障的通透性。 结果:1%氧浓度培养PMVEC细胞 48?h后成功构建肺部缺氧损伤细胞模型 ;20?μg/mL的槟榔多酚可以显著逆转缺氧损伤细胞模型中PMVEC的存活率下降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均 P<0.05);槟榔多酚对于低氧诱导下PMVEC中炎症相关蛋白核因子κB(NF-κB)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上调有显著抑制作用(均P<0.05);槟榔多酚可以下调低氧诱导下PMVEC中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均P<0.05),从而减轻低氧诱导下细胞的凋亡;槟榔多酚显著上调低氧诱导下PMVEC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1的表达(均P<0.05),提高跨膜电阻值并降低罗丹明透过量,改善肺微血管内皮屏障的通透性。结论:槟榔多酚可以通过减轻PMVEC的氧化应激损伤、降低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及提高细胞屏障的通透性,改善PMVEC的低氧损伤。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单孔胸腔镜下肺手术(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 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的105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常规胸外科处理组),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125例患者为研究组(术后胸外科联合康复科处理组),收集患者的手术数据、住院资料以及护理相关数据。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s,VAS)评分、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别。  结果  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能进一步减轻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
刘秋颖  王凯  王荣祺  潘玥 《中草药》2021,52(4):828-832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临床感染的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北京市海淀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分离的178株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临床资料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为46.6%,且97.6% MDR-AB为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MDR-AB主要分离自高龄(>60岁)患者(86.7%)和重症监护室(ICU)患者(65.1%),且86.7% MDR-AB分离自痰液标本。MDR-AB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普通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AB中同时耐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加酶抑制剂类、广谱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的菌株的占比最高(39.8%)。结论 高龄和ICU患者是MDR-AB的主要易感人群,MDR-AB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普通鲍曼不动杆菌,替加环素对MDR-AB的耐药率相对低于其他抗菌药物,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防止MDR-AB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行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8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相同的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管理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抑郁、焦虑状态,出院时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6个月乳房美容效果。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乳房形状、切口瘢痕、色素沉着、乳头(晕)感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术后美容效果的提高,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护士以需求为导向的实操式护理科研培训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某基层医院参加科研培训的7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科研培训需求问卷了解其培训需求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于需求的实操式科研培训,比较护士培训前后的科研能力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实操式培训后护士科研能力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且护士对培训满意度的各条目评分均大于4分(总分5分)。结论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较差,但培训需求强烈,以需求为导向的实操式培训有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0.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技术研究济生肾气丸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并筛选出济生肾气丸全方共10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有效靶点;检索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 (CTD)、Gene Cards、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三大疾病靶点数据库查询骨质疏松症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统计复方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绘制Venn图。利用Cytoscape 3.6软件,绘制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后获得的数据经Cytoscape的Cyto Hubba插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R-studio软件进行气泡图绘制。利用Cytoscape绘制核心靶点与KEGG通路的网络图。结果济生肾气丸中共得到63个活性成分,预测出211个相关靶点;经过三大数据库共检索出OP相关靶点3 126个;复方与疾病交集靶点132个。通过Cytoscape构建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图与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按照连接节点(degree)大小排列显示济生肾气丸主要通过作用于AKT1、MAPK1、IL6、MAPK8、JUN、VEGFA等靶基因及调控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OP的作用。结论济生肾气丸治疗OP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系统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骨代谢平衡、降低炎症反应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