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71.
枢椎后路三种螺钉固定技术的定量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枢椎后路三种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并进行解剖学比较。方法:用国产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正常成年人枢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共24项指标。结果:枢椎椎弓根上、中、下部的宽度平均分别为7.60、5.66和3.68mm。枢椎椎弓根内、外缘的高度平均分别为8.44、5.68mm。枢椎侧块长度平均为18.52mm。枢椎侧块螺钉的内斜角度和上斜角度平均分别为6.0°和59.0°。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平均分别为3.15、6.54和5.45mm。椎板高度平均为12.76mm。结论: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在解剖学是可行的,宜首先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探讨采用可吸收固定板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采用Smith-Robinson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36~65岁,平均(51.5±6.2)岁。单节段28例,双节段5例。手术节段:C3,4 5例,C4,5 6例,C5,6 11例,C6,7 6例,C3,4+C4,5 1例, C4,5+C5,6 3例,C5,6+C6,7 1例。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病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Odom分级,摄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改良JOA评分7~13分,平均(11.1±1.5)分;术前疼痛VAS评分6~9分,平均(6.8±1.1)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2.1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JOA评分(15.4±1.2)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VAS评分(1.3±0.7)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病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Odom分级优2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9%(31/33)。末次随访时37个节段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97.4%(37/38)。术后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序列均得到改善或维持,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术近期疗效优良,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序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73.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转染治疗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和骨质外露的方法。方法 将重组质粒 pCD- hVEGF165 200μ g吸附于明胶海绵内,贴于兔耳伤口上,同时进行自身对照及异体对照。结果 术后第 7、 14 d实验组所取肉芽组织的血管面积比及肉芽组织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伤口局部应用 VEGF基因治疗后,局部组织能有效、持久地表达 VEGF,促进血管增生及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75.
液氮冷冻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研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用液氮将股骨头冷冻坏死,术后定期折X线片,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术后3d切片见股骨头完全坏死,术后半月见股骨头自股骨颈开始修复,术后1月X线片见股骨头密度增高。结论:液氮冷冻建立的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作为研究其治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6.
严重髋臼骨折早期全髋置换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全髋置换术治疗严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髋臼骨折移位施行早期全髋置换术,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平均8天(5~21天)。平均随访时间2.1年(1~6年)。结果 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平均为82分(69~100分)。15例疗效为优良;1例发生异位骨化,随访时没有松动;1例发生髋臼杯严重中央移位。结论对严重的髋臼骨折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难以取得良好疗效,施行早期全髋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可获得无痛、活动自如的髋关节。该手术最好由对于髋臼创伤和全髋置换术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施行。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探讨BMP-2促进鼠胚成骨细胞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取19d胎龄的小鼠胚胎颅骨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相同剂量BMP-2(300ng/ml)不同作用时间下对成骨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RT-PCR法检测表明,BMP-2不同作用时间点VEGFmRNA的表达量不同,呈双时相。6h时明显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6倍(P<0·05)。VEGFmRNA的第2个峰值出现在36h左右,约为对照组的2倍。48h时,VEGFmRNA的相对水平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结论rhBMP-2对VEGF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呈时间依赖关系,分别在6h和36h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78.
目的 评估应用胜任力导向的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岗位胜任力提高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住培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6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教学方法相同,试验组采用胜任力导向的Mini-CEX和DOPS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通过年度理论考核,包括基础理论考试及临床技能操作,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Mini-CEX和DOPS评估比较试验组培训前后的评分。结果 试验组住院医师在年度考核中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培训后Mini-CEX考核在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素养、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效能、整体表现7项核心能力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培训后DOPS考核在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准备工作、病人安全、技术能力、无菌观念、后期管理7项核心能力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胜任力导向的Mini-CEX和DOPS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骨科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及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7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多韧带松弛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多韧带松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0例, 女16例;年龄18~48岁[(27.5±7.1)岁]。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改良Brostr?m法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距骨倾斜角变化评价踝关节稳定性,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程度。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8~47个月[(25.3±8.5)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距骨倾斜角由术前(15.6±4.7)°降低至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4.1±1.3)°、(3.5±0.9)°(P均<0.01)。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5.8±14.5)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86.5±5.6)分、(93.4±4.2)分(P均<0.01)。VAS由术前的3.0(2.0, 4.0)分降至术...  相似文献   
180.
[目的]比较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Hangman骨折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经口腔插管,另外13例采用经鼻腔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经口组喉部暴露时间和插管时间显著少于经鼻组(P<0.05),但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麻醉相关并发症、下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6.2±6.7)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SIA分级、NDI评分和JOA评分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置钉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