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观察腰痛VAS评分、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照Nakai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50~290 min,术中出血350~700 m L。所有患者均获18~24个月随访,腰痛缓解,腰椎功能明显改善。腰痛VAS评分0~3分。ODI指数11%~38%。无螺钉松动、装置移位、组件磨损断裂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按照Nakai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8例。结论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将腰椎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稳定范围,最大限度保留脊柱功能,有效缓解腰痛,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P手术治疗44例中上胸椎(T8椎体及以上胸椎)OVCF患者。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1(14.4±6.0)个月。单个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1.5~3.8(2.4±0.5)ml,手术时间28~110(45.4±13.8)min。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均无神经压迫症状;术后发生3例其他椎体再骨折,其中2例再次行PKP治疗,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结论PKP治疗中上胸椎OVCF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体外负压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治  朱养均  程延  尚保生  常瑞  何鹏  张银刚 《中国骨伤》2011,24(12):1024-1027
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 cells,BMSCs)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间歇性负压培养,设置压力为17kPa,每次30min,每日4次,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检测ALP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RT-PCR检测2周后以及终止负压后1、2、3d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mRNA和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mRNA表达水平。结果:诱导2周后,BMSCs呈现出显著的成骨细胞特性,与对照组比较,ALP活性显著增加,Ⅰ型胶原表达阳性,实验组细胞OPG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OPG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终止后3d,两组细胞OPG mRNA和OPGL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负压培养可以提高BMSCs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对hBMSCs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h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间歇性负压培养,设置压力为17 kPa,30 min/次,4次/d,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O,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节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和VEGF的表达.[结果]诱导2周,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S期细胞百分比为(5.14±1.56)%,较对照组(13.45±3.51)%约下降62.4%,细胞凋亡增加.实验组ALP活性为(15.68±1.97)mU/mg,对照组为(6.344±1.21)mU/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钙结节形成增多,VEGF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呈阳性,对照组呈阴性反应.[结论]负压能抑制hBMSCs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可以提高细胞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 (TRAIL)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作用 ,以及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将Hela细胞接种至 96孔培养板后分别加入浓度为l.0、10 .0、10 0 .0 μl/L的TRAIL、0 .1、1.0、10 .0mg/L的阿霉素 (ADM )和丝裂霉素 (MMC) ,及不同匹配的TRAIL MMC和TRAIL ADM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分别检测肿瘤细胞的生存率 ;将Hela细胞接种至 12孔板 ,培育 2 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TRAIL、ADM、MMC、TRAIL ADM、TRAL MMC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和死亡率。结果 10 0 μg/LTRAIL引起细胞的凋亡率为 2 0 .1% ,与无药物组 1.1%的凋亡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单独采用 10mg/LMMC、ADM对细胞的抑制率为 3 6.0 %和 44 .1% ,而 10 0 μg/LTRAIL与 10mg/LMMC、ADM联合后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 5 8.4%和 73 .7% ,两者有协同作用 (P <0 .0 5 )。结论在体外实验中 ,TRAIL可通过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TRAIL与化疗药物ADM、MMC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椎体结核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45例多椎体结核患者抗痨治疗 3周 ,手术彻底清除病灶 ,行前方或侧前方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5例患者并行椎体前路内固定。结果 45例获 12— 40个月随诊 ,术后 5周内 40例背部痛减轻 ,术后 3周 44例血沉与术前比较不同程度降低。 3 8例后凸畸形的患者 ,畸形矫正 90 % ,随访期内 ,仅有 1例丢失度为 3°。 15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 ,都有 1— 2级 (Frankel分级 )的恢复。在随访期内 ,44例植骨融合 ,未复发。结论手术治疗多椎体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动物骨多肽类药物在骨折愈合方面对于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行PFNA,观察组术后应用动物骨多肽注射液继续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进行对比,比较2组患者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优良率及骨矿物质密度改善,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104例病例均得到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缩短[(11.37±1.35)周vs. (12.85±1.76)周],术后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0.21±0.11) vs. (0.83±0.13)]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86.35±10.51) vs. (75.61±11.32)]也优于对照组,同时,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值也较对照组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3.8% vs. 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动物骨多肽类注射液能有效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同时能够有效消肿止痛,缓解患者的病痛,加快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再骨折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固定术后的一种良好的补充用药,值得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胎兔骨髓基质前成骨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兔骨髓基质骨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系特征。采用胎兔长管骨骨髓细胞,加入DMEM培养,传代四代后,用活体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基质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系特征。提示胎兔骨髓基质骨祖细胞,可以作为修复骨缺损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以往认为腰椎间盘病变足由生理性退变、椎间盘损伤、脊柱过度负荷、吸烟等多种因素引起[1-3].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椎问盘病变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4-7].不少研究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个微效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一种复杂性疾病,研究环境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作用的同时,还须考虑其遗传易感性,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结合起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采用新型俯卧屈膝体位预防经后路腰椎间盘手术中神经牵拉伤。方法:选择有手术指征的146例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新型俯卧屈膝体位行腰椎间盘手术;同时回顾性收集217例采用传统俯卧体位行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对比两种不同体位术后发生神经牵拉伤的情况。结果:新型手术体位组中6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发生率为4.1%;而对照组中53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发生率为12.44%。新型手术体位组的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较传统体位组明显降低。结论:新型俯卧屈膝体位可明显减低后路椎间盘手术神经牵拉伤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