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7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89篇
综合类   409篇
预防医学   246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90篇
中国医学   145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61.
<正>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5%,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1,2〕。老年胰腺癌患者体质较差治疗局限性较多,传统疗法多不适用。以往认为该病是对放疗抗拒的肿瘤,而且由于胰腺周围存在放射耐受性差的正常组织(肝脏、肾脏、脊髓、胃等),并不选择放疗。但随着放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及精确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放疗已成为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3〕。对于老年胰腺癌患者,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不良反应尤  相似文献   
62.
在我国,乳腺癌是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远处转移的发生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然而,肿瘤细胞转移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当前,肿瘤检测手段严重依赖于影像学和血清标志物。基于肿瘤细胞播散理论,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有可能早期发现肿瘤转移和复发情况。因此,本文就相关的CTC成像、检测技术和近期发现的CTC特性分子  相似文献   
63.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31,凝固法测定血浆FIB的表达水平。结果 ACS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物CD31[(93.85±14.84)%],血浆FIB水平[(3.66±0.91)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27.09)%,(3.06±0.62)g/L]和SAP组[(82.80±28.00)%,(3.14±0.56)g/L(均为P<0.05)];而对照组与SAP组CD31、FI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1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337,P<0.01)。结论检测CHD患者CD31、FIB水平,能较好地反映CHD严重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足踝部在人体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足除了行走,还能够吸收和缓冲运动振荡,保护躯体重要器官和组织免受伤害;踝关节是人体最下部主要的负重关节,稳定性非常重要。足踝部结构异常除导致自身疼痛、畸形外,还可进一步影响下肢、骨盆、脊柱等力学  相似文献   
65.
程宇翔  陈歌  陈建  唐宇  李忠  刘俊才 《骨科》2022,13(3):198-203,211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后不同的下肢冠状位力线对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对93例(102膝)UKA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下肢力线将102膝分为三组,轻度内翻组(0°~3°)36膝、中等内翻组(3°~6°)37膝和重度内翻组(6°以上)29膝。比较三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及膝关节功能活动度,评估病人术后满意度。结果 随访24~34个月,平均27.1个月。末次随访时各组WOMAC评分以及轻度内翻组、中等内翻组的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内翻组、中等内翻组末次随访的活动度值均显著优于重度内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内翻组和中度内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内翻组中有更多的病人(70%)认为非常满意(P=0.028)。结论 UKA术中将力线调整至内翻0°~6°均可获得不错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但UKA术后力线在3°~6°范围内的病人较0°~3°组可有更好的早期满意度。  相似文献   
66.
67.
对D—葡萄糖缩氨基硫脲Ni(Ⅱ)与Co(Ⅱ)两种络合物进行抑菌试验。前者对11种试验菌均有抗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在14mm以上;后者仅对蜡状芽胞杆肉、串珠镰刀菌与黄曲霉有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患者26例,采取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8例(18膝),女性8例(8膝):年龄43~58岁,平均(49±6)岁。所有患者均为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且伴有膝内翻,均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缓解疼痛。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膝关节各间室骨关节炎进展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 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8年,平均为(1.6±0.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21.2±3.8)%改善至(59.5±1.7)%,股胫角由术前的(172±4)°改善至(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57,P<0.05;t=10.572,P<0.05)。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5±2.2)°,术后为(7.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8,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HSS评分、Tegner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4,P<0.05;t=16.521,P<0.05;t=6.284,P<0.05;t=12.359,P<0.05)。 结论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能够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缓解关节疼痛,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Ivor-Lewis esophagectomy,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48例资料。SiewertⅠ型11例,Ⅱ型31例,Ⅲ型6例。病灶距门齿距离(38.8±2.5)cm。结果手术时间(250.8±42.0)min,术中出血(120.3±67.0)ml。均行R0切除。27例术前新辅助治疗,26例(96%)术后病理显示部分缓解。清扫淋巴结(28.6±10.6)枚,36例淋巴结转移(8.0±5.0)枚。术后吻合口漏2例(4%),1例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均痊愈。术后住院日(9.7±3.2)d。平均随访14个月(5~22个月),肿瘤均无复发,无死亡。结论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可以保证满意的上下切缘和足够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抗滑移技术治疗Ⅳ型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医院收治的22例Bryan and MorreyIV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男9例,女13例;年龄17—71岁,平均45.5岁;其中左侧10例,右侧12例;21例为新鲜骨折,1例为陈旧骨折(伤后12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入路,2枚Herbert螺钉由前向后固定骨折,同时使用抗滑移微型接骨板固定,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22例手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8.3个月(4—1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周(8~12周),X线片显示21例解剖复位,1例患者术后骨折再移位,骨折畸形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疗效评估使用Cassebanm评分系统,结果优良18例,可4例,优良率81-8%。平均活动度:屈肘124°,伸肘24°。结论:抗滑移接骨板治疗Ⅳ型肱骨小头骨折,术中骨折解剖复位,抗滑移接骨板抵消冠状面剪切应力,使骨折固定牢固,防止复位固定后再次移位,早期进行肘关节主动伸屈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