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并评价纳洛酮对细粒棘球蚴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实验绵羊分为对照组、干预组,每组6只,均为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绵羊,采用新鲜包虫囊液攻击发敏,建立过敏性休克模型,干预组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0.1mg/kg,然后每分钟2μg/kg持续输注。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输注。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技术分别于休克前后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攻击发敏后3.5min,干预组和对照组MAP均迅速下降,而PAP、PCWP迅速升高,纳洛酮干预后MAP迅速恢复,而对照组MAP呈持续低水平状态,60min后才逐渐恢复。干预组CO维持高水平状态,与对照组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MPAP、PCWP各时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组织学检查:两组均有肺间质及肺泡腔水肿、渗出、出血,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Ⅱ型细胞缺失、肺泡萎陷等均较干预组明显。结论:纳洛酮能促进过敏性休克MAP、CO升高,改善体外周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并间接改善微循环,对MPAP、PCWP没有明显降低作用,但可抑制肺泡透明膜的形成,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弥散性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2.
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 ,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失衡 ,可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 ,并造成心脏及其他靶器官的损伤。β 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血中纤溶活性、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5g/L罗哌卡因和10g/L利多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3/2005-07在乌鲁木齐煤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伊犁市红星医院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为实验对象。诊断符合严相默主编的《临床疼痛学》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分类标准选择Ⅰ~Ⅱ级的头晕头痛、失眠和面神经麻痹患者22例,年龄28~51岁,男9例,女13例,体质量43~89kg。全部病例经过与本人知情认可,并与治疗当事人书面文字签字同意后进行。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利多卡因组11例:10g/L利多卡因10mL,罗哌卡因组11例:5g/L罗哌卡因10mL。两组患者均按同一时间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一次仅阻滞一侧(左侧或右侧交替进行),8次(左侧、右侧各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3~10d内观察患者体征或症状,患者体征或症状无改善者停止治疗并排除在本实验外。观察霍钠氏综合征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和表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满意度评分和对重要生命体征的影响。结果:2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脱落。①霍钠氏征起始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短[(3.80±1.34),(5.22±1.78)min,P<0.001];霍钠氏征持续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显著延长[(285.0±33.0),(62.4±11.8)min,P<0.001];霍钠氏征表现:22例患者528次阻滞中上肢异常感觉121次(22.9%),进针点出血99次(18.6%);声音嘶哑65次(12.3%);吞咽不能47次(8.90%);胸闷7次(1.33%)。全部528次阻滞中无一例局麻药中毒或全脊髓麻醉等严重并发症出现。②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罗哌卡因组患者症状改善较利多卡因组明显(P<0.05),罗哌卡因组优良率达100%,满意度调查罗哌卡因组优于利多卡因组。③星状神经节阻滞期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g/L罗哌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晕头痛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g/L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效果.方法 下腹部手术患者20例及非糖尿病患者20例,ASA Ⅰ或Ⅱ级,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吗啡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吗啡累积消耗量、镇痛评分、血糖水平和吗啡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24、48 h糖尿病组吗啡累积消耗量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4、8、24 h VAS评分糖尿病组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糖尿病组恶心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敏感性降低,有效的术后镇痛需要增加吗啡剂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在硬膜外麻醉皮肤电传导率(skin conductance,SC)的变化区分痛觉阻滞区与非阻滞区的准确性。方法择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病人25例,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连接SC监测仪。收集5个时点数据:基础值(G0),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后5 min(G1),负荷剂量0.75%的罗哌卡因8 ml后5 min(G2)、10 min(G3)、15 min(G4)。每个时点记录SC的基础值(SC0),电刺激下G1~G4痛觉阻滞区(SC1)与非痛觉阻滞区(SC2)的SC的改变值。统计方法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处理。结果与基础值G0相比,G1~G4时点SC0、SC1、SC2的均值逐渐降低,SC1、SC2的总体均值为1.82μS与0.38μS,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与0.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SC改变值为0.74μS时判定痛觉阻滞平面的特异性为82%,敏感性为90%。结论 SC的变化对区分硬膜外麻醉下痛觉阻滞区与非阻滞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6.
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疾病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 (Echinococcusgranulosus,E.g)疾病模型 ,应用于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将羊源 E.g原头节经腹腔及颈内静脉接种 2 4只绵羊 ,依据感染率、囊肿体积与分布等指标 ,建立绵羊感染 E.g疾病模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 91.6 % ,囊肿平均体积 (13.92± 2 .5 3) cm3。多数囊肿分布于腹腔或附着于腹壁、肠系膜、大网膜等 ,部分侵入肝脏和肺脏。本模型制备方法简单 ,感染率高 ,对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老年早期肺癌病人呼吸衰竭早期预警评分表的构建与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6例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是否出现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n=40)和对照组(n=86),并对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呼吸衰竭早期预警评分表.结果 ...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瑞马唑仑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观察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20年7至1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老年患者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65~82(72±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顺序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插管机械控制呼吸与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婴幼儿唇裂修复术后苏醒及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将92例唇裂患儿,ASA I~II级随机分配至控制呼吸组(A组,n=46)和自主呼吸组(B组,n=46),两组患儿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药用量、苏醒拔管时间和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间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组患儿苏醒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1),氯胺酮用量减少(P0.01),B组患儿的苏醒躁动及恶心呕吐与A组比较显著增多(P0.01)。结论唇裂修复术插管控制呼吸全身麻醉苏醒快,麻醉并发症少,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的适宜剂量。方法将择期行骨科手术全麻患者84例按芬太尼不同诱导剂量随机分为4组,即G1组(2μg/kg)、G2组(4μg/kg)、G3组(6μg/kg)、G4组(8μg/kg)。观察麻醉诱导前(T0)、静注芬太尼4min后(T1)、意识消失时(T2)、BIS降到(45±5)时(T3)、静注维库溴铵4min后(T4)、气管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插管后3min(T7)、插管后5min(T8)时收缩压(SP)、HR、BIS和T2、T3时异丙酚的Ce变化情况。记录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G2、G3、G4组患者在T2、T3时所需异丙酚Ce均较G1组低(P<0.01),G2、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T1时BIS均较T0降低(P<0.01),G2、G3、G4组较G1组下降明显(P<0.01)。心动过缓和呛咳反应的发生率G3、G4组较G1、G2组高(P<0.05)。结论芬太尼4μg/kg诱导时对BIS数值影响较少,所需靶控输注(T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