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存在乙肝病毒父婴传播。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和通过精细胞传播。主/被动免疫是现今主要的传播阻断技术,抗病毒核苷类药物也开始试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为探索胃癌分子成像技术的新方法,构建一套新型灵活的宽视场荧光内镜系统,并用于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荧光成像研究。方法 通过合理的光路设计及光学组件机加工,装配宽视场荧光内镜系统,通过对不同浓度的2-DG-750荧光探针进行成像,分析系统性能;对尾静脉注射100 μl 2-DG-750荧光探针的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进行在体荧光成像,对ROI的像素值和成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成像ROI的像素值与荧光探针浓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在2-DG-750剂量为31.3 pmol时,该系统即可检测到荧光信号,提示该系统灵敏性好;在体成像显示用该系统联合2-DG-750荧光探针观察到了肿瘤组织的较高荧光信号强度。结论 宽视场荧光内镜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可以同时实现白光及荧光的双模式成像,具有实现光学分子成像诊断胃癌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病毒变异与传染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近年对病毒变异与传染病的关系研究较多,发现多种病毒都会发生变异.生物进化、生态环境、医源因素等都是病毒变异的因素.病毒变异的结果使临床病情变化、实验室诊断逃逸、抗病毒治疗逃逸、疫苗免疫逃逸和新的传染病的增加等.面对病毒变异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预防,临床上应合理使用各种病毒防治措施,加强对病毒变异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改良和开发试剂盒,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改进疫苗等.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重度发育不良性L5滑脱患者腰骶部后凸畸形矫正程度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31例重度发育不良性L5滑脱并接受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椎间融合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5例,年龄10~31岁(16.7±4.7岁)。单节段固定11例,两节段固定20例。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24~7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改良腰骶角(modified lumbosacral angle,mLSA)和腰骶后凸矫正指数(kyphosis correction index,KCI)评估腰骶部后凸畸形矫正程度,应用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的功能活动、疼痛、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等四个维度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mLSA、KCI与生活质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滑脱程度、腰骶后凸畸形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矫正,滑脱率由术前(67.8±11.7)%降低到术后末次随访的(24.8±7.9)%,mLSA由术前的后凸18.3°±4.9°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前凸9.8°±8.1°,KCI为0.64±0.17。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四个维度与总体评分与术前mLSA无显著相关性(P0.05),自我形象评分与末次随访时的mLSA相关性较好(r=0.684,P=0.000),与KCI中等相关(r=0.481,P=0.006),其余维度评分与末次随访时的mLSA和KCI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复位矫正后凸畸形能够改善重度发育不良性L5滑脱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患者的自我形象评分,手术时除关注滑脱复位率,还应重视腰骶部后凸畸形的矫正。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并发症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新鲜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79例,女43例,年龄28~73岁(45.6±14.8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88例,浅Ⅲ型34例。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松动及断裂,医源性血管、神经及食管损伤和切口感染等情况。术后及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片及CT检查评估螺钉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处理措施。结果:皮肤切口长约0.8~1cm,手术时间40.7±12.2min,术中出血量20ml。术中未发生咽后壁、食管、血管和重要神经等邻近组织损伤。共21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在置入螺钉过程中产生枢椎前方骨折,1例术中再置入1枚螺钉行双螺钉固定,另2例术后予Halo-Vest架固定治疗后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1例术后骨折端分离过大,再次行内窥镜下骨折端植骨术而愈合;1例骨折端轻度移位,术后予以支具固定后骨性愈合;9例螺钉钉尾留置过长,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2d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分别在术后2个月、3个月出现螺钉脱出,均予翻修,1例行前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另1例行后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3例纤维连接,齿状突骨折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结论: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方便、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多数经处理后预后良好,整体翻修率低。  相似文献   
46.
继续教育课件"传染病学网络课程"的构建思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继续教育的需要,构建了“传染病学网络课程”,课件构建的思路是;(1)新世纪医学继续教育开辟网绍教学的重要性;(2)医学继续教育开辟网络教学的艰巨性;(3)课件是我院传染病学类比教学法的延伸;(4)突出新发现传染病的知识资源;(5)通过影视教学使资源充分共享;(6)给予学科的即沿新进展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47.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48.
近年发现旅游与新传染病的流行有一定关系,旅游引发SARS、艾滋病、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等新传染病的播散,引致新发现传染病迅速在各地蔓延,引起社会的恐慌,扰乱了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继而引起经济受损失。应对旅游引致新发现传染病播散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研制新的疫苗。  相似文献   
49.
疾病的免疫预防包括:①非特异性免疫,从遗传获得,但可以通过均衡合理的饮食、劳逸结合的合理作息、健康的心理状态、持久以恒的体育锻炼等加强.②特异性免疫,获得途径有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方面.除了各种免疫制剂,胎盘-脐带血和母乳是重要的被动免疫途径,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是获得免疫的重要的自然途径.  相似文献   
50.
蒜汁对离体肝吸虫囊蚴杀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蒜汁对离体肝吸虫囊蚴的杀灭作用。方法采用人工消化法从淡水鱼中获取囊蚴,分组(囊蚴10个/组),将囊蚴置于定量(0.2 ml)蒜汁中,分别作用不同时间(1~240min),显微镜下观察囊蚴的活动情况。设立对照组。结果蒜汁对肝吸虫囊蚴作用2min后,囊蚴开始死亡,死亡率为6.67%。在2~140min内,囊蚴死亡率从6.67%~93.33%,平均死亡率19.04%。作用160min以后直至240min,囊蚴全部死亡,死亡率100%。蒜汁对肝吸虫囊蚴作用早期,后尾蚴活动增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后尾蚴活动减慢直至死亡。对照组囊蚴形态和后尾蚴活动情况正常。结论蒜汁对离体肝吸虫囊蚴具有刺激和杀灭作用,但杀灭作用弱。蒜汁对离体肝吸虫囊蚴的杀灭作用时间越长,囊蚴死亡率越高。因此,用蒜蓉蘸鱼片生吃这种饮食方式对预防肝感染并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