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共37例, 根据临床症状及感染指标分为对照组(15例)、急性期组(临床治疗干预前, 22例)和稳定期组(临床干预后, 1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 并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D3+ T细胞百分比、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3+CD8+ 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急性期组比较, 稳定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 CRP的水平降低(P<0.05),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均P<0.05), 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CD8+增加...  相似文献   
12.
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B组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C组采用针刺募穴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A组与B组、C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O.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针刺俞募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俞、募穴相配伍针刺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血海、曲池等穴结合口服当归饮子治疗血虚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B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中药当归饮子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3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皮疹情况、食欲、睡眠、情绪以及自觉病情均有显著改善(P<0.01),针药结合组更优(P<0.01,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6.67%、93.33%(P>0.05),且针药结合能提高愈显率为70%(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血虚型皮肤瘙痒症确实有效,且对食欲、睡眠、情绪的改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刘伟  余剑波  王丹  史佳 《天津医药》2016,44(6):672-674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CO)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巨噬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 在 37 ℃、 5%CO2细胞培养孵箱内培养大鼠肺巨噬细胞,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4组(n=10): 空白对照组(C 组)、 CO 组、 LPS 组、 LPS+CO 组。CO 组加入体外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 100μmol/L 孵育, LPS 组加入 LPS 10 mg/L, LPS+CO 组加入 CORM-2 100 μmol/L 预处理 1 h 后加入 LPS 10 mg/L 孵育, C组加入等量 PBS 液作为对照。每组细胞处理完毕后继续孵育 24 h, 采用 MTT 法测定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 ATP 酶含量试剂盒测定细胞内 ATP 含量; RT-PCR 法测定细胞中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 的 mRNA 含量; Western blot 法测定 Drp1 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 C 组相比, LPS 组和 LPS+CO 组细胞活力、 ATP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 细胞凋亡率、 线粒体分裂蛋白 Drp1 mRNA 及蛋白表达增加 (P < 0.05), CO 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 LPS 组比较, LPS+CO 组细胞活力、 ATP 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增加 (P < 0.05), 细胞凋亡率、Drp1 mRNA 及蛋白表达减少(P < 0.05)。结论 CO 可减轻 LPS 诱导的大鼠肺巨噬细胞损伤, 其机制与下调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 Drp1 和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 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电针组,各30 例,采用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经过12 周的治疗,2 种治疗方法对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 障碍患者均有显著疗效,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对照组(P <0.05);电针组HAMD-17 总分低于药物对照 组(P <0.05);电针组抑郁症状、入睡困难症状评分较药物对照组低(P <0.05)。结论 电针可有效干预围 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观察祛风化痰针刺法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240例确诊为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分别给予祛风化痰针刺法和模拟针刺法治疗,取穴风池(双)、完骨(双)、廉泉、丰隆(双)。每天上、下午各针刺1次,连续6 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4个疗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于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后进行吞咽功能级别评定,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第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级与治疗前比较有较显著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第4疗程结束后吞咽功能评级进一步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祛风化痰针刺法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有肯定、持续且显著的作用,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毒素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高尔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使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对寒凝气滞型痛经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和妇科门诊就诊的60例寒凝气滞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每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的变化情况,并于第3个月经周期结束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及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和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7%和90.0%,明显高于对照组3.3%和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痛经疼痛积分分别为(2.37±1.64)分和(5.43±3.56)分,均较治疗前的(12.40±2.30)分和(11.93±2.41)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能缓解寒凝气滞型痛经患者的疼痛,改善症状,且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口服西药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2002年12月-2004年12月.本院采用胸腺肽联合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疗RA患者2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联合早期预测异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方法:68例初诊结肠癌患者及35例结肠息肉患者(对照组)均在内镜下取活体组织,采用Western-blot测定HIF-1 α及STAT3的表达;结肠癌患者随访6~22月,比较发生CRLM组患者和单纯结肠癌(菲CRLM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RLM组、菲CRLM组及结肠息肉组HIF-1α和STAT3的表达,同时分析HIF-1 α和STAT3不同组合时,CRLM组和非CRLM组的发生率.结果:除淋巴结转移因素外,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形态、分化程度、TNM分期、脉管侵犯等因素在CRLM组及无CRL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AT3及HIF-1α的表达趋势相同(CRLM组>非CRLM组>结肠息肉组);STAT3、HIF-1α同时过表达时,患者出现CRLM的几率为60%,均未过表达时,CRLM的几率仅为10%.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肿瘤组织的STAT3、HIF-1α蛋白表达水平联合分析,有助于预测患者未来发生CRLM的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