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5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 对源自红树林根泥放线菌Saccharopolyspora sp.的胞外多糖进行分离和结构研究。方法 通过乙醇沉淀、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和Sephacryl S-100凝胶层析柱对菌株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采用HPGPC和PMP柱前衍生HPLC对多糖的纯度、分子量和单糖组成进行测定;通过IR、甲基化分析和NMR波谱对多糖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 从放线菌Saccharopolyspora sp.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种多糖SSW1-1和SSW2-1,在HPGPC上均呈单一对称峰,分子量分别为17.0 kDa和12.7 kDa;SSW1-1和SSW2-1具有相似的单糖组成,主要由甘露糖组成;胞外多糖SSW1-1是以(1→2)-Manp和(1→6-Manp为主链的甘露聚糖,在(1→2)-Manp的C6位存在末端Manp、(1→3)-Manp和(1→2)-Manp的分支。结论 首次从红树林根泥放线菌Saccharopolyspora sp.发酵液中分离得到胞外多糖SSW1-1和SSW2-1,它们具有不同化学特征,SSW1-1是一种结构新颖的高分支的甘露聚糖。  相似文献   
82.
烯烃关环复分解(Ring-closing olefin metathesis, RCM)反应在天然来源大环内酯的全合成中一般作为关键的一步反应,一直是合成化学家关注的焦点。高活性、结构新颖的海洋来源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往往含量低微,从海洋生物中难以大量,这就阻碍了该类化合物后续的生物活性研究。利用有机合成方法全合成该类化合物是解决药源的有效途径。该类化合物全合成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构建其大环母核骨架。因此,本文主要介绍RCM反应及其近年在海洋来源抗肿瘤活性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全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3.
放线菌是发现大量药用天然产物的资源宝库,在微生物新药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放线菌生活环境特殊造就了其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具有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是天然药用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从不同海洋生境来源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经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为新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对近3年(2015~2017)不同海洋生境来源且具有明显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物活性的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4.
海洋真菌由于能够产生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现已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南极海洋独特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真菌在生物物种、活性代谢产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正在成为微生物药物研究新的重要资源。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南极海洋丝状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海洋放线菌进行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筛选,并对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放线菌AH17-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AH17-3的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并参阅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以SRB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从海洋样品中分离放线菌174株,从菌株AH17-3中分离得到了4个聚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其结构分别为germicidin A(1)、germicidin B(2)、daidzein(3)、genistein(4)。其中化合物1具有弱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为3.5×10-7 M。结论海洋放线菌是重要的药用微生物资源,化合物1,2均为首次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6.
东京枫杨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明中国民间用于癌症治疗的中草药东京枫杨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以细胞凋亡诱导、坏死性细胞毒活性为抗癌指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和流式细胞术,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利用理化手段鉴定化学结构;用SRB法及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结果从东京枫杨中分离鉴定了3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1)、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酸(2)和乌苏酸(3),并对化合物1~3和白桦酯酸(4)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化合物1~4在10 mg/L浓度下对K562细胞增殖的的抑制率分别为42.4%、45.2%、33.7%和34.3%.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化合物3对tsFT210细胞有细胞周期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结论化合物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87.
中药大血藤中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中药大血藤中抗癌活性成分.方法以细胞周期抑制、坏死性细胞毒活性为抗癌指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HP-20等色谱方法,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了化学结构,用SRB法及流式细胞术评价其抗癌活性.结果与结论从大血藤茎中分离得到7个酚酸类化合物:3,5-O-二甲基-没食子酸(1)、原儿茶酸(2)、绿原酸(3)、N-(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4)、对-羟基苯乙醇(5)、(-)-表儿茶素(6)、缩合鞣质B2(7).化合物3对人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7.2 μg/mL,化合物4在100 μg/mL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6.6%.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化合物7对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和K562细胞均显示G2/M期抑制作用,为一新的细胞周期抑制剂.除化合物2外,其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对海洋来源的放线菌3295代谢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利用细胞周期抑制为抗肿瘤活性指标,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和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3295活性菌株发酵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用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其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I,结构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化合物Ⅰ对小鼠乳腺癌温敏型tsFT210细胞具有G0/G1期细胞周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9.
东京枫杨的甾体等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民间用于肿瘤治疗的东京枫杨[Pterocarya tonkinesis(Franch.)Dode.]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用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确定抗肿瘤活性部位;利用Sephadex LH-20和硅胶等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精制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用流式细胞术评价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东京枫杨茎皮的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24S)-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豆甾醇(2)、(24R)-5α-豆甾烷-3,6-二酮(3)、alnin- canone(4)和棕榈酸(5)等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5对tsFT210细胞示有细胞周期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活性。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枫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作为东京枫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0.
 目的综述进入临床研究的海洋抗癌活性化合物的体内体外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方法检索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与结论海洋抗癌活性化合物在发现新的抗癌先导化合物方面有巨大潜力,在未来几年中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