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一株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结构新颖的桔霉素衍生物penicitrinol L(1)以及两个已知类似物penidicitrinin B(2)和pennicitrinone A(3)。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以及高分辨质谱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结构。此外,化合物1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具有较弱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离鉴定冈村凹顶藻中的倍半萜类成分,供抗菌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选择4株真菌为实验菌株,对6个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选择2株细菌为实验菌株,对所有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醇 (1)、劳藻过氧素 (2)、海兔阿普里醛 (3)、 α-异溴花侧伯烯 (4)、α-异花侧伯烯醇 (5)、花侧伯烯醚 (6)、月桂烷-11-烯-10-醇 (7)、劳藻酚 (8)、劳藻酚乙酰化物 (9)、去溴劳藻酚 (10)、异劳藻酚 (11)、异劳藻酚乙酰化物 (12)、约翰斯顿醇 (13)、帕西菲醇 (14)、10-溴-α-花柏烯 (15)、10-溴-β-花柏烯 (16)、9-羟基-3-氯-4,10-二溴-α-花柏烯 (17),并对所获得的倍半萜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得到;应用1D和2D NMR首次对化合物6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5和13对光滑假丝酵母菌显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80值分别为1和4 μg/mL,与两性霉素B(2 μg/mL)和氟康唑(1 μg/mL)相当,而化合物2、8和9对新生隐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化合物2、8~10、15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和9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MIC80值分别为2.3和10.5 μg/mL。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海总状蕨藻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鉴定中国南海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a)中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评价;采用酶标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 (1)、硬脂酸 (2)、十八烷二酸二乙酯 (3)、1-正二十三烷酸甘油酯 (4)、(8E)-heptadec-8-en-7-one (5)、(8Z,11Z)-heptadeca-8,11-dienoic acid (6)、ethyl linolenoate (7)、(4Z,7Z,10Z,13Z)-ethyl hexadeca-4,7,10,13-tetraenoate (8)、?-dimorphecolic acid (9)、?-dimorphecolic acid (10)、(9R,10E,12Z)-9-hydroxyoctadeca-10,12-dienoic acid (11)、(9R,10E)-9-hydroxyoctadec-10-enoic acid (12)。结论 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12为首次从总状蕨藻中分离得到,其中6和7首次发现于蕨藻属海藻中,3, 4和8~12 均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在10 μmol/L浓度时对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损伤显示了不同强度的保护作用;化合物1, 2, 5, 11和12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采自中国东海的红藻冈村凹顶藻 Laurencia okamurai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从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冈村凹顶藻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其理化性质, 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技术(MS, NMR 等)并与文献报道的化合物数据相比较,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并鉴定了 9 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分别为 laurokamurene C (1), debromoaplysinol (2), aplysinol acetate (3), debromoisolaurinterol (4), iso-laurinterol (5), filiformin (6), α-isobromocuparene (7), cuparene-type ether (8) 和 deoxyprepacifenol (9)。结论: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 是天然界中发现的第三个重排的月桂烷型倍半萜, 3 系首次从天然界分离得到, 化合物 2-9 对真菌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中药大血藤中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中药大血藤中抗癌活性成分.方法以细胞周期抑制、坏死性细胞毒活性为抗癌指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HP-20等色谱方法,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了化学结构,用SRB法及流式细胞术评价其抗癌活性.结果与结论从大血藤茎中分离得到7个酚酸类化合物:3,5-O-二甲基-没食子酸(1)、原儿茶酸(2)、绿原酸(3)、N-(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4)、对-羟基苯乙醇(5)、(-)-表儿茶素(6)、缩合鞣质B2(7).化合物3对人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7.2 μg/mL,化合物4在100 μg/mL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6.6%.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化合物7对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和K562细胞均显示G2/M期抑制作用,为一新的细胞周期抑制剂.除化合物2外,其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