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0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24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165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06篇
  2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3 毫秒
61.
我院今年4月以来,应用奎尼丁在房颤电击复律前准备和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中共5例,其中1例发生“奎尼丁晕厥”并MSOF,经电击复律54次,药物复律84次及综合治疗,抢救成功,主要护理体会如下。一、临床资料女,43岁,心悸气急13年加重2年,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三位片检查,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房纤颤1年。于4月12日晚行房颤电击前准备口服奎尼丁,每次0.2,每日3次,共服4次奎尼丁0.8后,14日凌晨4时30分,解小便时,突然晕厥,意识不清,尖叫数声,历时2—4分钟后自行恢复;当天上午7时又口服奎尼丁0.2后行电击150Wsec,转为窦性心律,复律2小时后,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心跳停止,此时心  相似文献   
62.
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大多数白血病病病人有DC功能缺陷,在外体扩增DC并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及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是对白血病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由不同的髓性白血病细胞诱生DC的条件及其抗白血病反应,选用HL-60,K562和THP-1细胞与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生DC,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术观察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血清中IL-12及INF-γ的量,结果表明,由K562,HL-60和THP-1细胞诱生的DC具有村突状细胞的形太学特征,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其中GM-CSF+IL-4+TNF-γ刺激HL-60-DC和THP-DC和GMCSF+IL-4+IL-12刺激的K562-DC中有抗原表达。3种细胞诱生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反应有强刺激细胞因子能诱导髓性白细胞产生DC,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这些DC表达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反应以及分泌IL-2和促进T细胞分泌INF-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大鼠缺血心肌的有效性。方法:将15只急性心肌梗塞3天后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每组5只,第一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式将pcD2VEGF121基因转染大鼠心肌约6分钟;第二组尾静脉输入同等剂量携pcD2VEGF121基因的造影剂;第三组为对照。2周后,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心肌中的VEGF蛋白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果:采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能明显增强VEGF基因在大鼠心肌组织内的表达,并可促进缺血心肌组织新生血管,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治疗是一种无创、新型、高效的基因转移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前 ,国外采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 SCT)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5年无病存活率已达6 0 % [1,2 ] 。allo PBSCT在国内用于治疗SAA的经验较少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报道更少。笔者采用清髓性allo PBSCT方法 ,收治 1例SAA并移植成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 患者 ,女 ,2 2岁 ,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晕、乏力及牙龈出血等入院。体检心、肺等正常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 ,口唇无紫绀 ,抗人球蛋白试验等为阴性。髂前及髂后上棘取材活检 ,…  相似文献   
65.
树突状细胞瘤苗抗肿瘤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DC瘤苗抗肿瘤临床应用取得较大进展,现对DC瘤苗的制备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高血压心脏病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心脏病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合并冠心病。临床上目前诊断措施仍是使用有定位导联的ST-T动态改变,动态心电图捕捉到ST-T动态改变,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结合病人临床症状做出诊断。本文主要通过体检心电图ST-T动态改变讨论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7.
自制高分子聚合材料超声造影剂显影效果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合材料超声造影剂“高聚显”的显影效果、特点及其安全性。方法质量浓度为5%高聚显溶液,按0.25 ml/kg剂量经兔耳缘静脉团注,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2L探头,以不同机械指数(MI),在二次谐波、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模式下,分别实时动态观察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以及肾多普勒血流信号增强情况,并对肝实质回声强度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在高、低MI情况下,高聚显均能明显增强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和肾多普勒血流信号,作用时间持续约30 min;造影后肝实质峰值回声强度较造影前平均增加(10.36±2.13)dB。所有兔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观察2周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高聚显是一安全、显影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在不同MI状态下均能实现实时超声造影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68.
超声微泡造影剂促进腺病毒载体感染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促进腺病毒载体感染肝细胞的有效性。方法 将昆明小白鼠分为三组,每组5只,一组经尾静脉输入含腺病毒载体的造影剂1ml,用低频超声波照射至微泡完全消失(约5min)。第二组经尾静脉输入含腺病毒载体的微泡造影剂,不采用超声波照射。第三组既不输入腺病毒载体也不采用超声波照射,用于对照。转基因后第14d,断颈处死小鼠,立即剖腹,取出肝脏,进行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内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以超声触发破坏携带腺病毒微泡方式进行感染的小鼠肝脏中,绝大多数肝细胞均有大量荧光素蛋白表达;而单纯静脉注射腺病毒载体小鼠肝脏中,仅见少数肝细胞中有荧光素蛋白的表达;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无荧光素蛋白的表达。结论 利用低频超声波在肝脏局部击碎携带腺病毒的微泡造影剂,有效地提高了腺病毒载体在肝细胞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69.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起于探索,重在规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2007年起至今,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及研究领域"热闹"非凡.由于近年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欧洲等地对HBV感染自然史的深入了解,认为病毒负荷和肝炎预后有重要关系,而且发现HBeAg阴性CHB病毒负荷及肝功能呈波动性改变,加上抗病毒药物不断更新,病毒检测方法日趋完善,所以原有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70.
家族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一家系临床与基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一个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对已知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调查1个中国汉族人FSGS家系,筛查其中78名成员后对可疑成员进行仔细临床检查。采集家系中6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先证者NPHS2,ACTN4和TRPC6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寻找突变的方法对已知的家族性FSGS致病基因进行筛查。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103名成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8名被调查家系成员中有11例患者和3例疑似患者迟发起病,平均发病年龄35.9岁。两例患者经肾活检证实为FSGS,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伴镜下血尿。家系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PCR逐个外显子扩增测序,未发现NPHS2、ACTN4、TRPC6三个已知的致病基因存在突变,发现SNP7个。结论:本家系是已报道最大的一个中国汉族人FSG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迟发起病型,家系内患者间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已知基因NPHS2、ACTN4、TRPC6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