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经心外膜的环肺静脉消融(CPVa)和左房盒式消融(BOXa)两种不同术式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方法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模型后,直视下分别行CPVa和BOXa。测定消融前、后左房有效不应期(LAERP)、计算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术毕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犬均能诱发出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房颤终止后的LAERP较基线水平显著缩短(CPVa组:140±10msvs102±10ms;BOXa组:139±11msvs105±8ms;P均<0.01),但消融前后的LAERP并无显著性差异。消融后两组的房颤诱发率均较消融前显著降低(CPVa组:98%vs28%;BOXa组:97%vs14%;P均<0.01),房颤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CPVa组:233±40svs70±29s;BOXa组:240±41svs34±22s;P均<0.01);部分犬可见肺静脉-心房双向电传导阻滞;消融后BOXa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低于/短于CPVa组(P<0.05)。消融后焦域内的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结论经心外膜聚焦超声CPVa可显著降低房颤诱发率和缩短房颤持续时间,而BOXa则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医学技能教育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尚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导致医学生在毕业后其技能水平尚有所欠缺。重庆市住院医师技能竞赛于2017年开始举办,经过连续两届比赛,为住院医师培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及加强作用,但也暴露出目前教学的不足。本文分析了临床技能竞赛及相关培训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及目前发展现状,简述其在培养临床实用复合型医学人才中的作用,探讨在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期通过不断的总结完善,逐步完善我国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方式,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入选305例患者,其中房颤患者148例(房颤组),基础疾病与房颤患者匹配的非房颤患者157例(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ACE基因I/Dey 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房颤组ACE基因I/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841;OR=0.948,95%CI 0.680~1.322,P=0.755),且不同I/D基因型患者的左房前后径和右房横径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887,P=0.664)。在男性人群中,ACE2基因A9570G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1.631,95%CI 0.880~3.023,P=0.119),但在男性房颤患者中,G基因型的左房前后径及右房横径(分别为40.1±6.4、40.1±5.7mm)明显大于A基因型患者(分别为37.0±4.4、36.5±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10);在女性人群中,ACE2基因A9570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86;OR=1.415,95%CI 0.885~2.264,P=0.146),在女性房颤患者中,ACE2基因A9570G不同基因型的左房前后径和右房横径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924,P=0.432)。结论 ACE基因I/D和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均不明显。但在男性房颤患者中,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中G基因型可能是预测心房增大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的分离、鉴定、培养方法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股骨及胫骨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2次贴壁细胞置于纤连蛋白铺被的培养板中.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下培养两周,观察其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贴壁细胞呈现铺路石、团簇样生长,呈梭形、线样排列特殊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贴壁细胞CD133、CD34、Flk-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诱导培养第2天,CD133阳性表达率为(79.4±4.5)%.自诱导培养的第6天开始,Flk-1与vWF呈高表达,阳性率为(74.2±3.5)%和(72.2±4.3)%.结论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在VEGF、bFGF及EGF培养体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EPC,该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特性,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涂层支架(YINYI)和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涂层支架(EXCEL)治疗冠心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67例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指征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YINYI组和EXCEL组,分别接受YINYI和EXCEL治疗.12个月临床随访,观察2组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MAC...  相似文献   
6.
1例女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左侧旁道,先后以普通射频及冷盐水灌注大头在左室心内膜面标测,靶点均不理想且多次试放电无效,考虑心外膜旁道,在冠状静脉窦(CS)内标测到较好靶点,以5 W试放电但患者痛感明显,遂换用冷冻消融大头于CS内靶点冷冻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血浆心钠素(ANP)、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以及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3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入选,分别用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测定术前、术后24h和术后3个月的ANP、NT-ProBNP和hs-CRP水平。结果:①房颤组基线血浆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296.79±272.13):(80.81±69.13)μg/L,P=0.000],而血浆ANP和hs-CRP水平正常。术后房颤复发组的基线血浆NT-ProBNP水平较维持窦律组显著升高[(572.72±234.21):(176.82±188.73)μg/L,P=0.000]。②对13个变量如年龄、房颤史、超声参数、血浆ANP、NT-ProBNP和hs-CRP水平等进行Cox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仅高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是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χ2=20.986,P=0.000)。通过Kaplan-Meier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423.20μg/L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子(P=0.002)。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的NT-ProBNP水平不仅可预测发生房颤的风险,还是早期预测房颤复发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起源宣性早搏/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选择两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分别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及右冠获动脉窦的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病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并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两例患者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均呈高大的R波型,aVR导联呈QS型,V1导联R波时限指数均大于或等于50%、波幅指数均大于或等于30%.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者Ⅰ导联呈rS型,aVL呈QS型,胸前导联移行位于V2~3;起源于右冠状动球窦者Ⅰ导联呈Rs型.两例患者均成功消融,无并发症,随访12月无复发.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宣性早搏/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导管消融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大鼠缺血心肌的有效性。方法:将15只急性心肌梗塞3天后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每组5只,第一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式将pcD2VEGF121基因转染大鼠心肌约6分钟;第二组尾静脉输入同等剂量携pcD2VEGF121基因的造影剂;第三组为对照。2周后,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心肌中的VEGF蛋白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果:采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能明显增强VEGF基因在大鼠心肌组织内的表达,并可促进缺血心肌组织新生血管,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治疗是一种无创、新型、高效的基因转移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是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第一组:在胫前肌注射造影剂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的混合溶液;第二组:注射与第一组相同的混合溶液后立即加超声辐照;第三组:注射GFP;第四组:在注射GFP后立即用超声辐照.7天后取小鼠胫前肌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有较多GFP表达,部分肌纤维绿色荧光较明亮,部分较暗淡;第三组和第四组GFP表达量较少.第一组与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二组与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三组与第四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可明显增强小鼠骨骼肌的基因转染效率;未加超声波作用时,直接肌注携基因的超声微泡造影剂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的基因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