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52篇
  免费   8891篇
  国内免费   7189篇
耳鼻咽喉   647篇
儿科学   820篇
妇产科学   982篇
基础医学   10612篇
口腔科学   1598篇
临床医学   12642篇
内科学   12429篇
皮肤病学   725篇
神经病学   5220篇
特种医学   31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6篇
外科学   8100篇
综合类   15254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一般理论   13篇
预防医学   5564篇
眼科学   2914篇
药学   9135篇
  99篇
中国医学   5817篇
肿瘤学   7747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1351篇
  2022年   2699篇
  2021年   5132篇
  2020年   3899篇
  2019年   3201篇
  2018年   3427篇
  2017年   2870篇
  2016年   2816篇
  2015年   4288篇
  2014年   5275篇
  2013年   4460篇
  2012年   6563篇
  2011年   7603篇
  2010年   4564篇
  2009年   3582篇
  2008年   4582篇
  2007年   4439篇
  2006年   4620篇
  2005年   4647篇
  2004年   2734篇
  2003年   2663篇
  2002年   2218篇
  2001年   1932篇
  2000年   2057篇
  1999年   2156篇
  1998年   1435篇
  1997年   1357篇
  1996年   1100篇
  1995年   1016篇
  1994年   841篇
  1993年   533篇
  1992年   601篇
  1991年   509篇
  1990年   465篇
  1989年   421篇
  1988年   347篇
  1987年   282篇
  1986年   224篇
  1985年   178篇
  1984年   81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2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数据缺失是队列研究中几乎无法避免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模拟研究,比较当前常见的8种缺失数据处理方法在纵向缺失数据中的填补效果,为纵向缺失数据的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模拟研究基于R语言编程实现,通过Monte Carlo方法产生纵向缺失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填补方法的平均绝对偏差、平均相对偏差和回归分析的Ⅰ类错误,评价不同填补方法对于纵向缺失数据的填补效果及对后续多因素分析的影响。结果 均值填补、k近邻填补(KNN)、回归填补和随机森林的填补效果接近,且表现稳定;多重插补和热卡填充次于以上填补方法;K均值聚类和EM算法填补效果最差,表现也最不稳定。均值填补、EM算法、随机森林、KNN和回归填补可较好地控制Ⅰ类错误,多重插补、热卡填充和K均值聚类不能有效控制Ⅰ类错误。结论 对于纵向缺失数据,在随机缺失机制下,均值填补、KNN、回归填补和随机森林均可作为较好的填补方法,当缺失比例不太大时,多重插补和热卡填充也表现较好,不推荐K均值聚类和EM算法。  相似文献   
99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1世纪初发现的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SFTS已在亚洲地区多个国家流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25个省份报告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病例高度散发,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以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省份为主。病例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例血液或体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重症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我国SFTS报告病例逐年上升,病死率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从SFTS的流行特征、传播流行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方面加以综述,旨在提升对SFTS疾病自然史的认知,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降低疾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993.
Background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vaccine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scussed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its first approval in 2016. To date, nearly all studies assessing HPV vaccin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were implemented during pre-licensure period. Therefore, the nationwide post-marketing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updat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 on HPV vaccine among general population in mainland China.MethodsParticipants aged 18–45 years living in mainland China were recruited in April 2019 by multi-stage non-randomized sampling.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HPV and HPV vaccine related awareness, knowledge, attitudes, vaccine uptake and potential obstacles were assessed in questionnaires. B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identify disparity among subgroups with different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Results4,000 women (32.1 ± 7.81y) and 1,000 men (31.8 ± 7.96y) were included in final analysis. Less than one third of participants had heard of HPV (female: 31%; male: 22%) and HPV vaccine (female: 34%; male: 23%). Knowledge score was also unfavorable on HPV (female: 3 out of 13; male: 1.8 out of 13) and HPV vaccine (female: 3 out of 6; male: 2 out of 5). Only 3% females had been vaccinated three years after HPV licensure in China, although willingness to get vaccinated among those unvaccinated were high (mean willingness score ± SD: female: 3.3 ± 0.97; male: 3.0 ± 0.98). Industry of employment and household income were the major factors related to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vaccine, whereas HPV and HPV vaccine awareness were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willingness. The main obstacles of vaccination were safety concerns, lack of knowledge, and high price of HPV vaccines.ConclusionsFindings highlight a lack of vaccine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poor uptake in mainland China and underscore the necessity of health education campaigns. The identified priority groups, contents to be delivered and practical obstacles could furthermore provide insight into health education to reduce disparities and accelerate HPV vaccine roll-out in China.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TG、FPG及TG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高血压发病间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金昌队列中符合研究标准的23581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TG、FPG及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的关系,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TG组相比,总人群中TG边缘升高组和升高组的HR值(95%CI)分别为1.16(1.01~1.34)和1.49(1.30~1.70),男性中分别为1.13(1.01~1.27)和1.17(1.06~1.30),女性中分别为1.05(0.88~1.26)和1.06(0.88~1.28);与正常FPG组相比,总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组的HR值(95%CI)为1.29(1.13~1.48),男性中为1.26(1.08~1.48),女性中为1.59(1.14~2.21);以最低四分位数组为参照,总人群中TyG的最高四分位数组的HR值(95%CI)为1.73(1.45~2.07),男性中为1.32(1.14~1.53),女性中为1.87(1.37~2.54)。TG、FP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线性相关。结论较高的TG、FPG、TyG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FPG及TyG较高的人群为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在高血压防治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97.
出生队列是研究孕前和孕期各种环境暴露因素与胎儿、婴幼儿、青少年健康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出生队列建设周期长、环节众多,研究质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建设经验。以期为相关队列研究提供经验,减少相关因素对队列研究的影响,提升队列研究质量。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在质量保证的顶层设计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研究质量,包括研究中心筛选、成员管理系统开发、标准化操作流程制定及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在质量控制方面,包括针对队列数据产生过程的实时、及时、定时质控,针对生物样本采集、处理及保存的全周期质控,以及针对参与工作人员的培训、督查和量化考核的全面立体质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人群血铅水平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2018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最终将1684名血铅和认知功能数据完整的65岁及以上人群纳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评分等信息;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以检测血铅水平。根据血铅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4组(Q1-Q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浓度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系,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检验血铅浓度与认知受损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结果168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3.1±11.1)岁,其中女性843名(50.1%);认知功能受损者191名(11.3%)。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老年人血铅浓度每升高10μg/L,认知功能受损患病风险OR(95%CI)值为1.05(1.01~1.10);与血铅浓度Q1组老年人相比,血铅浓度较高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患病风险较高,Q2,Q3,Q4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19(0.69~2.05)、1.45(0.84~2.51)和1.92(1.13~3.27)。结论我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铅水平与认知功能受损患病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