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现状及趋势。方法 采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8-2021年全国SFTS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6、Joinpoint 5.0.2、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8.0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尤其重点省份按月报告SFTS病例情况。结果 2018-2021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累计报告病例8 835例,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但以散发为主,报告病例数自3月开始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4-10月(96.79%,8 551/8 835),一般在5-7月达高峰;人群分布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平均病死率为5.38%,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2018-2021年,我国SFTS流行特征虽维持稳定,但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分布范围呈扩大趋势,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称新布尼亚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重要病原,该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1],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等省时有暴发流行疫情。在浙江省2011—2015年报告的SFTS 病例中,舟山市的病例约占到总病例数的60%以上,普陀区也有多例病例发生。为了解普陀海岛SFTSV感染状况和抗体分布特点,本研究对舟山市普陀区发病村与非发病村开展健康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SFTS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蜱是许多重大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持续危害全球健康,我国蜱种丰富、分布广泛,蜱媒传染病暴发流行较多,且新的蜱媒疾病及其病原体不断被发现。近年来,我国共陆续报道33种新发蜱媒病原体,包括8种新发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该病原体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7种无形体,其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布地区最广、感染蜱种最多;6种伯氏疏螺旋体,该病原体被证实在我国25个省份的26种蜱中广泛分布;11种巴贝西虫,其中3种病原体可引起人群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病例高度散发,蜱是主要传播媒介,也可人与人接触传播,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和治疗。因此,对新发蜱媒病原体及其传播媒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广泛流行的新发蜱媒病原体进行了概述,总结新发病原体发生、分布、媒介蜱类等目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蜱传疾病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乏力、PLT和WBC减少,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1]。 SFTS 属于高度散发型疾病,目前疾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蜱叮咬史[2]。2015年6—7月山东省烟台市传染病医院收治3例SFTS 患者,3人为父子关系,属于家庭聚集性病例。现将该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染病。自该病发现以来,我国已有数千人患病,病死率可高达30%,目前发病范围仍在持续扩大。为更深入地了解该病临床特征,本文就近年来SFTS死亡危险因素及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SFTS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永康市1例发热、腹泻,同时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居住在丘陵山区,居住地区有适宜蜱生存的环境,家中饲养的狗有媒介寄生蜱,潜伏期内有野外作业史,虽无明确的蜱叮咬史,但有帮狗徒手抓灭蜱的习惯。病例血样经PCR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SFTS病例。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目前尚没有SFTS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浙江省舟山市枸杞岛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7月对舟山市枸杞岛SFTS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和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媒介蜱监测,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舟山市枸杞岛一对老年夫妇先后出现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经核酸检测确诊为SFTS,1例有蜱叮咬史;密切接触者和媒介蜱的SFTSV检测均为阴性。其中分离自1例患者的病毒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岱山病毒株(ZJ2013-06)以及我国宁波病毒株(Rodent01/NB/CHN/2014)和日本病毒株(SPL097A/Japan)的同源性为98.8%~99.9%,而与岱山主要流行株、淮阳山及河南省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4.0%~96.0%。结论首次证实舟山市枸杞岛存在SFTS流行,病例与蜱叮咬传播有关,疫情是否因候鸟迁徙扩散SFTSV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1.
《Ticks and Tick》2023,14(2):102085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an emerging tick-borne disease first reported in rural areas of central China, has become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endemic areas. The epidemic dynamic and ecologic factors of SFTS incidence at a village scale remain unclear. Here we analyze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FTS cases in Shangcheng County, the first reported areas of SFTS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pace-time cluste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dynamics of hotspot areas, and the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potenti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incidence of SFTS at the village level. A total of 1,219 SFTS cases were reported in Shangcheng County from 2011 to 2020, with a case fatality rate of 12.0%. The median age of patients was 64 years, and 81.7% of patients were over 50 years old. Women accounted for 60.3% of all case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en (Pearson χ2 test, P<0.001). Five spatial-temporal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and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ounty. Higher risk of SFTS incidence was shown in villages with higher percentage coverages of forest and tea plantation, and higher goat density. In villages where the ratio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to forest land area was between 0.2 and 1.2, the risk of SFTS inciden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n incidence rate ratio of 1.33 (95% CI: 1.04?1.72, p = 0.024).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ecotone between forest and cultivated land might b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settings for exposure and infection with SFTS virus in endemic areas of central China.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high-risk areas at a suitable scale is conducive to carrying out targeted measures and improving the surveillance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1-2015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安徽省医疗机构报告SFTS 57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19%(575/683)。5年间,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多,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17.56,P<0.001),但病死率却在下降。实验室诊断病例共330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从3月份开始流行,5~7月为病例报告高峰;男女性别比约为1.14:1;发病年龄集中在40~74岁年龄组(87.27%),并且报告的死亡病例全部集中在此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7.27%)。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接触死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在安徽省分布广泛,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要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河南省SFTS疫情监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分布特征,采用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PHGIS)1.7.0软件绘制SFTS空间分布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4-2016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病例2 781例,死亡34例,平均病死率为1.22%。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TS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66%,5月为发病高峰。春、夏、秋季发病多于冬季。病例分布在8个地市26个县(区)。病例主要集中在豫南地区,信阳市发病最多,占全省病例总数的97.59%,其年均发病率为17.22/10万,高于全省平均发病率(0.98/10万)水平(P<0.01)。6个县(区)有死亡病例报告,占病例报告县(区)总数的23.08%。河南省SFTS存在局部空间区域高度聚集和个别县(区)散在发生两种发病模式。河南省报告SFTS病例的县(区)数逐年增多,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由南向北逐渐扩散趋势。结论 河南省SFTS发病具有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高度聚集性特征,应针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病趋势,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艳  岑章建 《现代预防医学》2016,(19):3601-3603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信阳市SFTS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SFTS病例县区分布图,各种率差异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 2011-2015年信阳市共报告SFTS病例3 373例,发病率波动在7.22/10万~19.80/10万;死亡49例,病死率为1.45%。病例集中在商城县、光山县和浉河区,占总病例数的70.29%。4-10月发病较多,占97.18%;5-7月为发病高峰,9月出现次高峰。病例年龄平均61岁,主要集中在40~79岁年龄组,占89.42%。女性发病率16.33/10万,高于男性的10.08/10万(χ2=190.341,P<0.001)。农民发病3 241例,占96.09%。2011-2015年信阳市SFTS病例中新布尼亚病毒的检测阳性率为61.09%,其中60~99岁最高为68.07%,不同年龄组病例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66,P<0.001)。结论 信阳市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性,人群普遍易感,农村中老年女性高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情况,为SFTS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SFTS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  结果  2011―2020年山东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4 642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累计报告死亡451例,平均病死率为9.72%。每年5―9月为发病高峰,中老年农民为发病的主要人群。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1―2015年山东省SFT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s, APC)为38.93%(t=2.91,P=0.033),2016―2020年趋于平稳,APC值为2.71%(t=0.53,P=0.620)。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除2011年(Moran’ I=0.011,P=0.168)外,2012―2020年各年SFTS发病率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均有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济南市、淄博市等鲁中内陆和烟台市、威海市等鲁东沿海地区。  结论  山东省SFTS发病存在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应加大对高发季节和高危人群监测管理,加大对鲁中内陆和鲁东沿海地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