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我国长寿地区80岁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长寿地区80岁以上老年人的贫血患病情况,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选取7个中国长寿之乡的所有百岁老人,以及在该地区按百岁老人编码尾数随机选取的40~、60~、80~和9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共1980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惯、患病情况等信息,检测其血红蛋白及血浆宏量和微量元素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7个长寿地区40~、60~、80~、90~和100~岁组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1%(75/465)、19.1%(82/429)、41.1%(141/343)、46.2%(171/370)和57.1%(213/373).随着年龄的增长,贫血患病率持续上升(趋势检验z=14.7,P<0.05),100岁以上男性的贫血患病率最高,为66.7%(38/57).5个长寿地区中90岁及以上贫血组老年人血浆钙、铁、锌、铜中位数分别为:2.96 mmol/L、58.22 μmol/L、28.84 μmol/L、19.56 μmol/L,正常组老年人的血浆钙、铁、锌、铜水平分别为3.30 mmol/L、78.26 μmol/L、33.66 μmoL/L、20.62 μmol/L,贫血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5、-3.07、-2.23和-2.16,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贫血患病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年龄(OR=1.675,95% CI:1.554~1.807)、豆及豆制品摄入频率(OR=0.545,95%CI:0.435~0.682)、腰围(OR=0.567,95% CI:0.456~0.705)和肉类摄入频率(OR=1.608,95%CI:1.303~1.983).结论 我国长寿地区高年龄组老年人的贫血患病情况严重.多摄入豆类食物,保证良好的营养状况对于预防贫血有利.  相似文献   
32.
我国18岁及以上城市居民高血压知晓率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高血压知晓率现状,为防治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2008年卫生部中央补助地方慢病综合干预与控制项目,对我国13个省(市)项目点数据中高血压知晓率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40504名城市居民中,筛查出的高血压患者11430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8244人,高血压知晓率为72.13%(标化知晓率为53.61%),其中男性为68.20%,女性为74.79%。18~44、45~59和60岁~年龄组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为44.85%,66.41%和79.83%;东、中、西部地区居民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为72.9%,72.44%和70.63%;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为68.99%,77.18%,73.61%,75.48%和72.90%;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为82.88%,无高血压家族史者为66.50%。结论与2002年相比,我国城市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虽有显著的提高,但仍偏低。应进一步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项目中血脂检测的质量控制情况。方法从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培训现场工作人员、血浆样品制备、血脂检测过程内部质量控制、参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C)的脂质标准化项目(LSP)作为外部质量控制等各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项目举办的7期国家级培训班中,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32个调查点的共326名人员接受培训,321人通过考核(98.5%),其中成绩优良的为205人(62.9%),其余成绩为合格;现场工作操作程序得到严格执行。血脂检测中心3台仪器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质控血清均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5%样品进行平行测定,结果TC、TG、HDL-C相对偏差小于3%的比例分别为99.05%,96.40%,98.30%。与美国CDC的LSP中7个批次血清样品测定结果比较,除1个批号样品的TG测定均值与美国CDC参考值的偏差大于5%(为7.02%),其他批次血样各项目的偏差均小于5%。结论本次调查中的血脂检测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为描述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和进行深入的相关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和世界人口健康的头号杀手.不健康的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饮食、有害饮酒等,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生物危险因素的变化,进而导致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这些行为危险因素不仅会导致慢性病的发生,还会加剧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并影响治疗的效果,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1].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上学日与周末睡眠时间差异.方法 2010年9-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8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20 603名6~1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上学日与周末的睡眠时间.结果 6~12岁小学生周末睡眠时间高于上学日,但周末男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低于女生(t=3.35,P< 0.05),女生睡眠时间并未呈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周末睡眠严重不足、不足和适中的比例为13.63%(2 809/20 603)、27.27%(5 618/20 603)、59.10%(12 176/20 603);各年龄别儿童周末睡眠适中的比例(> 50%)明显高于上学日比例(< 30%);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即使周末仍然有超过1/3睡眠时间不足.上学日睡眠严重不足的儿童中,有近10%的儿童在周末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而对于上学日睡眠时间属于睡眠不足、睡眠适中的儿童周末处于严重不足状态;上学日睡眠严重不足、不足和适中的儿童超过国家规定的10 h的比例为29.75%、64.48%、86.44%;周末睡眠时间少于平时、与平时基本一致、适度补眠(1 h内)和补眠过度(> 1 h),四者的比例分别为9.41%、22.77%、43.32%、24.50%;睡眠严重不足的学生中,补眠适度的比例仅超过40.00%;而睡眠不足、适中的学生中补眠适度的比例分别为54.00%和30.00%左右.睡眠适中的儿童中,周末睡眠时间少于平时的比例最高,接近20.00%;睡眠不足与严重不足的儿童中,周末少于平时的比例为8.16%和3.45%.结论 我国小学生周末过度补眠与周末睡眠不足的现象并存,睡眠习惯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为加强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分析2011年全国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区疾控机构中慢性病防控人员数所占的比例。使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调查了全国32个省级、346个地市级和2880个县区级疾控机构,三级疾控机构的应答率分别为100%(32/32),98.8%(342/346)和98.3%(2832/2880)。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共有8264名慢性病防控人员和3656名专职防控人员,分别占疾控机构在岗总人数的4.4%和1.9%。全国40.6%(1301/3206)的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人员数所占比例在5%及以上,省、地市和县区级疾控机构达到5%的比例分别为9.4%(3/32)、19.0%(65/342)和43.5%(1233/2832),仅有11.8%(379/3206)的疾控机构专职慢性病防控人数所占比例在5%及以上。省级、地市级疾控机构中慢性病防控人员数所占比例中位数为2.8%和2.9%,低于县区级(4.3%),专职慢性病防控人员数所占比例中位数为2.1%和1.2%,高于县区级(0%)。东部地区疾控机构中慢性病防控和专职防控人员数所占比例中位数为4.4%和1.7%,高于中部地区(3.9%和0%)和西部地区(3.7%和0%)。结论应针对性地采取各项措施,提高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确定以人群体重指数(BMI)均值作为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指标的模型.方法分别计算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132个调查点人群的BMI均值,用BMI均值和该地区超重、肥胖患病率建立数学模型.结果拟合非线性方程,建立以BMI均值为基础,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数学模型.经过回代证明,拟合方程有效.结论研究建立的模型对社区监测超重、肥胖患病率及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效果有待实际应用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我国8省(自治区、直辖市)6~11岁儿童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血压升高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10年9至1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我国8省为抽样框,抽取18920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血压值以Korotkoff音开始(K1)出现时为收缩压,Korotkoff音消失(K5)为舒张压。血压升高定义为收缩压或舒张压大于等于同年龄、同性别和身高者血压的第95百分位数。通过父母自填问卷获得儿童出生体重和高血压家族史等信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低、正常和高出生体重三组儿童身体测量指标和血压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出生体重、目前体重指数对儿童期血压升高的影响。结果6~8岁和9~11岁组男童可见身高、体重、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随出生体重分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仅6—8岁组男童的腰围在不同出生体重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其余各指标在不同出生体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岁和9~11岁组女童可见身高、体重、腰围、体重指数和舒张压水平随m生体重分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在不同出生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在调整年龄、高血压患病家族史后,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相比,高出生体重男童和女童发生儿童期血压升高相对风险OR值分别为1.23(1.06—1.43)和0.89(0.71~1.10);增加调整儿童当前体重指数后,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相比,高出生体重男童和女童发生儿童期血压升高的OR值分别为1.06(0.90~1.24)和0.73(0.58~0.91)。低出生体重组与正常儿童相比,发生儿童期血压升高的相对风险无统计学意义。6—11岁男童和女童当前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发生血压升高的相对风险分别为1.16和1.20倍。结论6-11岁儿童血压升高与其当前体重指数密切相关,而与出生体重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