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是一种非典型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骨髓中髓系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为特征,若无适当治疗通常在1年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在患者髓系和淋巴系细胞中8号染色体短臂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受累,相互易位产生融合基因,导致其表达产物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组成性激活,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苯丁酸钠(PB)作用于Kasumi-1细胞后PIG7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细胞分化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1,2,3mmol/LPB作用后24h、48hKasumi-1细胞PIG7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步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CD13和AnnexinV/PI表达水平。结果处理前PIG7低表达不能检测到,处理后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作用时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呈现分化凋亡改变;CD11b、CD13表达增加(P〈0.05),AnnexinV^*/PI^-增加(P〈0.05)。结论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苯丁酸钠作用后Kasumi-1细胞PIG7基因的表达增加,同时细胞发生分化凋亡,PB可能通过上调PIG7的表达引起上述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63.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及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利用单抗的融合蛋白递送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杀伤靶细胞。针对CD33和CD45的抗体,尤其CMA-676和131I-抗CD45在AML的治疗中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4.
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及NF-κB等机制使肿瘤细胞凋亡,在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方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PS-341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
432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所198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43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发病年龄57岁,以男性为主。乏力与骨痛是初诊时最常见的主诉(分别占60.9 %和54.9 %),81 %患者有贫血(Hb≤100 g/L),40 %患者处于Durie分期Ⅲa期,骨髓中瘤细胞比例中位值0.38(0.005 ~ 0.970)。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及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分别为9.1 %、39.4 %和21.1 %。分型以IgG型为主(48.1 %)。72.1 %患者β2蛳MG 升高(>3 mg/L),多数患者伴有TNF、IL蛳6或IL蛳2水平升高。70例中有4例检测到13号染色体异常。80.8 %患者骨骼有X线异常改变。中位生存期为27月。结论:中国MM患者与欧美国家相比,发病年龄偏低;大多数就诊时已处于Durie分期Ⅲ期;生存期较欧美国家短。  相似文献   
66.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型历经多年的发展,从单纯的形态学分型,逐步发展为集形态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临床特征为一体的分型体系,尤其是以遗传学为驱动,认知出许多疾病类型,并得到临床应用。本文将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的发展演变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伴NPM-MLF1融合基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例伴有NPM-MLF1融合基因的AML患者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诊断为AML-M6型.病程中出现2次血液学复发,2次复发时均NPM-MLF1融合基因阳性,经诱导治疗后均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复查NPM-MLF1融合基因均转为阴性.仅行化疗,生存期超过6年.结论 NPM-MLF1融合基因在AML中的发生率低,是否为独立的疾病类型,需要累积更多临床资料来明确.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伴有i(17q-)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骨髓细胞经24 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用PML/RARα和HER-2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2例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ML-M3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2例患者染色体均存在t(15;17)易位及i(17q-),并通过FISH检测加以证实。2例RT-PCR 均检测到了PML/RARα融合基因。结论 i(17q-)是APL中一种少见的染色体附加异常,其预后意义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9.
石磊  赵焱  徐治强  王建祥  彭翔 《重庆医学》2018,(10):1314-1317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继发性脑损伤炎症的作用.方法 48只C57BL6小鼠分为4组:Sham+生理盐水组,Sham+原花青素(100 mg/kg)组,ICH+生理盐水组,ICH+原花青素(100mg/kg)组.采用Bederson法检测术后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干湿比重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细胞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法观察小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离子钙结合蛋白受体1 (Iba1)的表达,TUNEL及Western blot法观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2 h后与ICH+生理盐水组相比,ICH+原花青素组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原花青素能减少脑出血小鼠神经细胞病变数量,降低脑组织出血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原花青素能促进脑出血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降低Bcl-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GFAP和Iba-1的表达量.TUNEL结果显示,原花青素能抑制脑出血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结论 原花青素可能通过降低GFAP和Iba-1的表达抑制神经毒性物质的产生,防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对566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和58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细胞遗传学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FISH检测。结果表明: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aALL中异常核型占62.0%,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t(9;22)(q34;q11)、亚二倍体、超二倍体(47—50)、abn(6q)、abn(9p)、-7等,预后不良的占多数。cALL中异常核型占39.2%,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高超二倍体、亚二倍体、TEL/AML1(+)、+8、超二倍体(47—50)、+21等,预后良好的占多数。其中异常核型、总亚二倍体、总超二倍体(47—50)、t(9;22)(q34;q11)、-7、abn(7q)、abn(14q32)、+Ph在aALL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ALL;cAu.正常核型(N)、高超二倍体、+8、+21*2、TEL/AML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ALL。Ph(+)在aALL中的检出率为20.5%,伴有附加异常的占63.8%。Ph(+)aALL附加异常中+Ph、-7、i(9q+)、9p-、+8、+21、+x、6q-、abn(14q32)、+14出现的比例较高。Ph(+)在cALL中的检出率为4.4%,明显低于aALL(P:0.000),伴有附加异常的占42.3%,附加异常中abn(9p)、abn(7p)、-7、17p-、+21出现的比例较高。结论:本组病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几乎涉及到每一条染色体,复杂核型多见。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