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状及避孕选择影响因素。方法:在全国按省、县、乡、村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8个省20~50岁育龄群众的家庭和个人情况。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7.1%,已育者避孕率90.7%,未育者避孕率15.1%。可逆性方法如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套等占避孕方法构成的3/4以上。高龄、务农及文化水平低者绝育比例较高;低龄、非农职业及文化水平高者使用可逆避孕方法比例较高。不了解避孕方法副作用使用者占21.6%,由医生决定避孕方法比例最高(40%)。结论:年龄、工作、生育史、文化水平、避孕决定者等因素影响农村育龄妇女的避孕选择。农村避孕服务应加强可逆性避孕方法的服务能力建设和供应品种的多样化,为不同特征和需求的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宫内节育器(IUD)使用者围绝经期取器与检查的相关知识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方法:以上海市静安区常住居民中已放置IUD的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以街道为单位进行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采用自编问卷调查1500人,内容包括个人特征、IUD相关知识和定期检查情况等。结果:实际调查1462人,其中81%的对象了解现用的IUD使用期限,87%的对象了解闭经6~12个月应取器,使用者的年龄、职业和置器时医生的宣传教育是上述知识知晓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者置器后第1年、调查前3年内定期检查率分别为83%、68%,定期检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置器时医生的宣传。结论:提高IUD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定期检查率的重点人群是受教育水平低者以及工人、农民,规范技术人员在置器时的宣传教育服务有助于提高妇女知识获取以及置器后的定期检查率。  相似文献   
43.
城镇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选择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城镇妇女避孕方法选择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皇姑区、山东省临淄区和陕西省灞桥区部分社区20~50岁育龄群众避孕方法选择情况。结果:共调查已婚育龄妇女1807人,平均年龄39.7岁,高中及以上文化71.9%;现避孕率为82.4%;避孕方法构成以宫内节育器(IUD)为主(75.6%),避孕套使用率为18.6%,其它避孕方法使用比例少;高龄、低文化程度、职业人群、有一次活产史及无人工流产史者使用IUD的比例较高;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方法主要关心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机构及超市等商业机构为避孕方法的重要获取渠道。结论:参与调查城镇育龄妇女的避孕率较高且以IUD为主,不同特征对象的避孕率及避孕方法构成不同。今后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避孕宣教与指导,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提供个性化计划生育服务,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服务的信任度与利用度。  相似文献   
44.
深圳市不同机构流产服务的现状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和评价深圳市不同服务系统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流产服务状况。方法:选择该市计划生育和卫生6家不同等级流产服务机构,采用现场观察和深入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了解相关设施设备、服务规范、服务记录状况以及流产服务提供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各家机构设施设备良好,但部分机构手术室和观察室不能满足流产妇女隐私保护和舒适性需要。流产妇女基本能够知情后选择流产方法,但术前血常规和阴道分泌物检查存在一定的医患分歧。多数机构药物流产的有效性偏低(<91.7%),服务记录的内容和完整性尚有一定欠缺,医患交流不足,避孕服务缺乏积极主动。卫生机构流产妇女量经常超出其基础设施承受能力,技术人员相对不足,而计划生育机构流产妇女较少,服务资源利用不充分。结论:要加强机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流产优质服务的意识,特别要加强被服务者隐私保护和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有必要积极探讨药物流产有效性偏低的原因,合理分流服务对象,提高计划生育机构流产服务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深圳和眉山两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人工流产服务质量,为进一步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3月,分别在深圳市和四川省眉山市对计划生育及卫生部门的市、县、乡三级开展人工流产服务机构,对完成流产手术离院前的妇女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了解她们获得的相关服务及其对服务的评价。结果:术前医生对服务过程解释的比例为79%,术中对受术者不适进行处理的比例(61%),流产后避孕指导(67%)以及提供相应的宣教材料(52%)的水平均较低。深圳市流产服务在术后随访、性生活和避孕指导以及提供宣教材料方面高于眉山市,计划生育系统的人性化服务和流产后避孕服务好于卫生系统,县级机构术后指导和宣教以及人性化服务好于市级机构。总体上,流产妇女对服务的满意度为83%,其中对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满意度(89%)高于卫生机构(76%),县级机构(93%)高于市级机构(72%)。结论:我国流产服务质量仍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尤其要加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和流产后避孕服务。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市一级服务机构是改进的重点。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成熟避孕方法的综合推广研究项目中期实施,了解干预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和现用避孕节育方法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02年12月在重庆市和四川省分别选择一个经济和文化处于当地中等水平的县开展“成熟避孕方法的综合推广研究”,通过了解服务对象需求、服务提供、管理体制和避孕节育技术状况等内容,结合优质服务的理念,制订并逐步落实综合推广研究干预方案。2004年7月,进行研究现场中期评估。结果:干预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过程评价“较好”的比例从干预前的27.7%上升至61.0%;对现用避孕节育方法的满意程度从69.6%上升至79. 9%;现用避孕方法与意愿避孕方法的一致性从59.8%上升至84.2%。用多元Logistic回归调控潜在混杂因素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评价(OR=5.23,95%CI=2.95~9.29)、对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程度(OR=1.98,95%CI=1.23-3.18)以及现用方法与育龄妇女意愿避孕方法的一致性均显著提高(OR=3.52,95%CI=2.14-5.79)。结论: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和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度,显著提高育龄妇女现用避孕方法与意愿避孕方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7.
由于双胎妊娠并发症率与死亡率大于单胎妊娠,超声识别双胎不仅重要而且可评估胎儿的健康状况。双胎妊娠时,每并发羊水容量过多,虽然单胎妊娠时羊水过多常提示多种母儿合并症,但双胎妊娠时则每属正常。从1983年1月至1984年12月加州医科大学共出生86例双胎,除外11例由于多种原因,未作超声检查者,尚有75例具备超声检查与出生纪录,羊水过多根据超声检查,以“胎体与子宫前壁完全分离”作为视诊诊断标准。子宫总容积通过测定子宫纵径与横径,75例中共计算55例。18例视诊判断羊水增多,其中15例计算了子宫总容积,3例因羊水显著过多,越出超声扫描的范围。胎膜早破的诊断标准是37孕周前强烈的宫缩伴胎膜破裂或宫颈的改变。由于作者重点为自发性早产,所以除外人工引产6例,其中重度畸胎4例,产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接触对精液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对161例有机磷农药暴露组的对象和161例非暴露组对象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外生殖器检查和精液质量测定。结果:多因素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和饮酒对精液量有影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对象精液量正常率高(OR=1.961);随饮酒年数的增加,精液量正常率降低(OR=0.962)。有机磷农药接触使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OR=0.528)、精子密度(OR=0.266)、精子存活率(OR=0.398)和正常精子形态率(OR=0.281)这4个指标的正常率下降。精液收集的季节对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精子存活率和正常精子形态率均有影响,与夏季相比,冬季采集的精液这3个指标的正常率高(OR分别为2.272、4.060、5.249)。 结论:有机磷农药暴露可导致农民精液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不良心理健康结局的关联.方法 2019年4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民乐县的3所中小学校1575名在校学生,调查其遭受校园欺凌行为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有83名学生自报在过去的2个月内遭受过欺凌(每月2~3次及以上),校园欺凌发生率为5.27%,不同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5,P=0.19);欺凌发生率小学生(9.77%)>初中生(4.63%)>高中生(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15,P<0.01).被欺凌的青少年中不良心理的发生率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是26.51%、22.89%、14.46%,而一般青少年的发生率仅为7.77%、6.57%、7.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51、30.47、4.33,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女生中被欺凌是抑郁(OR=8.61)、焦虑(OR=4.71)和自杀(OR=3.30)的危险因素,而在男生中并未发现该关联.结论 校园欺凌发生率小学>初中>高中,且被欺凌青少年不良心理发生率高,应尽早开展干预,并重点关注校园欺凌行为对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