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31.
目的 评价通痹方对糖尿病大鼠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方法 用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1 w周后用通痹方治疗,用药4 w后观察通痹方对其血糖和ET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糖及ET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通痹方治疗糖尿病大鼠组ET水平明显降低,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通痹方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ET活性.  相似文献   
232.
目的 探讨巨大肝癌行肝动脉、门静脉双栓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47例无法行一期手术切除的巨大肝癌并乙肝肝硬化患者,经选择性肝动脉栓塞(TACE)和门静脉栓塞(SPVE),观察其治疗后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结果 12例患者于SPVE后1~3个月行肝癌切除术(切除组),切除组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另35例未行手术治疗(非切除组).非切除组35例生存时间为5~17(7.3±3.7)个月,1年生存率为14.3%,无存活达2年病例.切除组生存时间5~49(15.6±11.7)个月,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16.7%.切除组的生存时间及1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非切除组(P<0.05,P<0.01).结论 肝动脉并门静脉双栓塞对治疗无一期手术切除的巨大肝癌是可行的,在适当的病例可争取二期手术切除机会,以期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3.
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供肝切取的技术及可行性。方法:运用腹腔镜对猪(n=2)进行左肝切取,操作参照人活体肝移植供体要求进行,观察手术过程中供体生命体征,总腹腔镜操作时间、左肝管道系统分离时间、肝组织分离时间、供肝温缺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测量供肝质量参数。结果:(1)手术过程中动物血压、呼吸、心率、血气参数稳定,较顺利地取出活体供肝,出血量较少;(2)切取的供肝左肝动脉长约1.8 cm及1.6 cm,左肝门静脉长约1.0 cm及0.8 cm,左肝管约0.8 cm及0.6 cm,左肝静脉约0.3 cm及0.2 cm。经左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良好,温缺血时间为5m in及4m in。结论:从技术层面而言,腹腔镜下猪活体取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4.
阻塞性黄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5.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AC)可否列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适应证.方法 332例临床诊断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AC患者分为LC组(n=227)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OC,n=105),分别进行LC和OC,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外胆管损伤.LC组患者中,201例(88.5%)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26例(11.5%),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致解剖困难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LC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OC组.结论 AC应该列为LC的适应证,而对胆囊三角解剖困难者,适时中转开腹是明智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236.
目的:了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severe cholangeitis,ACST)患者胆道梗阻解除前后胆汁病原菌菌谱及药敏反应情况。方法:应用BacT/ALERT3D120血培养系统和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31例患者胆道梗阻前后胆汁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主要菌种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较好。结论:ACST患者胆汁病原菌主要由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柏菌、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构成,胆汁致病菌最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等。  相似文献   
23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2例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治疗、非手术治疗及未行治疗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率、术后复发率比较。结果:①手术切除组1、3、5年术后复发率为32.3%、71.5%、81.5%,围手术期手术死亡率为0.93%。②切除组患者存活1年和3年者为78.5%和56.1%,非切除组42.0%和6.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③未接受任何治疗者均于诊断后1年内死亡,其1年和3年存活率均为0%,均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和非手术切除组。结论: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8.
倪勇  王青川  王芳 《山东医药》2014,(34):86-87
目的观察银离子敷料敷贴联合维生素B1、B12创面注射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采用银离子敷料敷贴联合维生素B1、B12创面注射治疗以及传统切口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3、6、9 d换药时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新鲜肉芽组织生成时间(3.0±0.5)d、切口愈合时间(10.0±0.8)d,对照组分别为(6.0±0.8)d、(16.0±1.0)d。观察组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3、6、9 d换药时疼痛评分分别为(5.0±0.4)分、(3.1±0.5)分、(2.0±0.4)分,对照组分别为(6.8±0.4)分、(5.2±0.6)分、(4.1±0.5)分。同一时点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银离子敷料敷贴联合维生素B1、B12创面注射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39.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失血性休克(HS)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s)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S组、生理盐水(NS)复苏组、L-Arg复苏组和L-Arg+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混合复苏组,每组10只。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评价PMφs的凋亡、吞噬凋亡细胞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I-A)表达能力的变化。结果:休克组与对照组之间PMφs的凋亡指数(AI)、吞噬能力和MHCⅡ(I-A)类抗原表达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1)。NS复苏组与休克组之间PMφs的AI、吞噬功能和MHCⅡ(I-A)表达能力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L-Arg+L-NAME组与休克组之间PMφs的AI、吞噬功能和MHCⅡ(I-A)表达能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L-Arg组PMφs吞噬功能和MHCⅡ(I-A)表达能力显著高于休克组(P<0.05),而AI与休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rg能改善HS后PMφs的吞噬功能和MHCⅡ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40.
目的 探讨免疫调理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分析40例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和胸腺肽α1(常规治疗+免疫调理),免疫调理疗程为7d.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及14 d淋巴细胞计数和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水平等相关免疫学指标动态变化,同时收集临床术后感染资料.结果 治疗组发生感染并发症2例,发生率10%.对照组发生感染并发症6例,发生率30%.两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淋巴细胞计数及CD14+单核细胞HLA DR水平在术后3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治疗后14 d(P<0.05).结论 免疫调理可以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和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从而改善免疫麻痹,临床上可有效降低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