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8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99篇
外科学   135篇
综合类   434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42篇
  4篇
中国医学   153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61.
患者男,58岁.骑车时右前胸及右季肋部被毛竹击伤半小时于2011年11月16日来院.查体:Bp80/50 mm Hg,P 110次/min,R 28次/min,神志淡漠,右腋中、前线第5~7肋压痛.腹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阳性,尤以右上腹为重,肠鸣音1~2次/min,右下腹穿刺抽出不凝血.经快速扩容,生命体征稳定后,急诊胸腹CT示:右多肋骨骨折,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肝破裂,腹腔大量积液(图1).诊断:创伤失血性休克,肝破裂,右侧多肋骨折,肺挫伤?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阻断CXC趋化因子10(CXCL10)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氧糖剥夺(OGD)模型中对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通路调节炎症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CXCL10基因转染至小鼠神经瘤母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CXCL10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分为未传染组、OGD/R组、OGD/R+NC组、OGD/R+CXCL10 siRNA组、OGD/R+CXCL10 siRNA+LPS组、OGD/R+TAK242组,细胞转染24 h后建立OGD模型,3 h后予以复氧;复氧24 h后,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基因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CXCL10、TLR4、NF-κB p65、p-NF-κB p65、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GD损伤细胞后,TLR4被激活,进而激活NF-κB信号通路,导致炎症因子表达。CXCL10基因沉默降低了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并抑制了N2a细胞的TLR4、P-NF-κB p65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沉默CXCL10基因加入TLR4激动剂可以促进炎症因子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论 CXCL10对OGD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有59份血清HBV成功分型和测序,其中试验组21份,对照组38份,试验组与对照组HBV载量值和不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4例患者血清标本HBV在前S区2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12例在前C区和BCP区4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前S区氨基酸总体缺失突变率分别为0. 60%、0.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2,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各个主要突变位点变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总体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 36%、1.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920,P 0. 05)。结论共感染患者的HBV变异水平与单感染患者基本一致,短时间内HIV-1暂未对HBV的进化突变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处理群组平行对照试验中横断面调查数据对干预效果评估的影响。方法 以某"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子课题"低档暗娼减少性病艾滋病感染干预研究"数据为例,应用PSM法对干预前后两次横断面调查的低档暗娼人群数据进行匹配,对匹配后样本开展结局变量χ2检验并拟合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GLMM),讨论PSM法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 以存在显著差别的关键特征变量作为匹配因素进行PSM后,样本量为537,干预前后的两个人群完全可比。GLMM分析结果表明,干预是梅毒感染率降低的主要因素。PSM后数据拟合模型获得的OR值为0.33,与原始数据得到的OR值(0.51)相比降低了0.18,而且前者获得的95%CI(0.16~0.70)比后者(0.27~0.96)更窄,更远离1,将干预措施降低梅毒感染风险的效果从49%提高到了67%。结论 PSM法用于系列横断面调查的群组对照干预试验,可以有效提高不同调查人群之间的可比性,降低人群差异对效果评估的影响,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5.
十二指肠外瘘多为手术后并发症,处理棘手。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特别是营养支持技术的改进,病死率下降至20%左右。作者对本院1998至2005年11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严重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存。通过对32例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和膳食疗法,探讨吞咽训练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估欧洲评分Ⅱ是否能够有效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探索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共24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纳入研究。术后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定义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计算所有患者的欧洲评分。欧洲评分的区分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校正能力采用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院内总体病死率为10.0%(24/240),术后平均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为17.0(12.5,56.0)h。共74例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欧洲评分Ⅱ的区分能力(ROC曲线下面积=0.52)及校正能力(Hosmer Lemeshow,P〈0.05)均不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2.88, P=0.00]、脑卒中病史(OR=1.04,P=0.0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3.19, P=0.00)、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OR=3.68,P=0.001)、体外循环时间(OR=1.96,P=0.02)为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大于48.5岁(OR=3.85,P=0.00)、术前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3.5×109/L(OR=4.05, P=0.00)、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OR=3.75, P=0.002)是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超过13.5×109/L、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是孙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欧洲评分Ⅱ不能有效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孙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术前及术中采取措施减少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轻炎性反应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主动脉手术脏器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8.
鼻息肉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造模方法。本文主要就鼻息肉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及鼻息肉的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人CDK2-AP1(DOC-1)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自激活作用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诱饵质粒pBD—DOC-1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自激活性及毒性作用,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two—hybrid system)筛选与p12DOC-1/CDK2-AP1相互作用的蛋白建立实验基础。方法将诱饵质粒pBD—DOC-1转化到酵母细胞MAV203中,检测诱饵蛋白有无毒性和自激活作用。同时利用对照质粒组筛选组氨酸(His)本底表达抑制剂3AT(3-氨基.1,2,4-三唑)的合适工作浓度。结果诱饵质粒pBD.DOC—1成功转化到酵母细胞MAV203中,对宿主酵母细胞无毒性,对报告基因无自激活作用。确定了组氨酸(His)本底表达抑制剂3AT(3-氨基-1,2,4-三唑)的合适工作浓度。结论诱饵质粒pBD—DOC-1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实验,为进-步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人类组织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患者女,55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0余年,于2006年6月人院.患者40余年前发现左耳听力下降,未进一步诊治.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鼻流清水样涕,当地医院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给予对症治疗.2个月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经治疗后痊愈,但左鼻仍间断流清涕,当地医院颞骨CT显示"左中耳乳突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头面部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