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衰血透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心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 用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多普勒组织显像 (DTI)技术、常规M超声和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法对比观察了 2 3例血透组及 2 8例正常对照组冠脉血流显像和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血透组较对照组冠脉血流显示明显丰富 ,冠脉前降支和后降支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峰速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反映舒张功能的指标在血透组异常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 <1,二尖瓣环运动频谱e/a <1;前降支和后降支峰速与左室壁厚度比值、收缩功能指标EF值和二尖瓣环收缩期峰速s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运动频谱在血透组对舒张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74%及 90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肾衰血透患者冠脉血流明显丰富 ,有舒张功能异常 ,且早于收缩功能异常 ;二尖瓣环运动频谱较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更能敏感地反映左室舒张功能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深低温期间高氧血气管理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兔血气、生化指标、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探讨高氧管理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兔DHCA+选择性脑灌注(ASCP)动物模型,将24只11~13周龄雄性新西兰兔(体重2.7~3.4 kg)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ASCP组(S组),ASCP+高氧管理组(SH组),每组8只。术中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静脉球血氧分压(PjvO2)、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和血乳酸(Lac)含量,术后检测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停循环前、复灌前和复灌5 min SH组PaO2、PjvO2和SjvO2均高于S组和Sham组(P0.05)。SH组脑组织SOD活性与S组[(213.53±33.52)U/mg.prot vs.(193.02±27.67)U/mg.prot]和Sham组[(213.53±33.52)U/mg.prot vs.(244.38±35.02)U/mg.pr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组SOD活性低于Sham组(P0.05)。SH组脑组织MDA含量低于S组[(1.42±0.30)nmol/mg.prot vs.(2.37±0.55)nmol/mg.prot,P0.05]。结论深低温期间的高氧血气管理在DHCA+ASCP中能提供更好的氧供,有效地提高兔PjvO2和SjvO2,维持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8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并存活的406例病例,其中男145例,女261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或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行房颤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后门诊随访0~5年,记录患者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射频相关并发症。结果:消融成功组与房颤复发组在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右房大小上有显著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与射血分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EF、左房大小、右房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需行心内手术合并房颤患者行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简单易行、远期效果较好。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会影响房颤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左房大小、右房大小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欧洲评分Ⅱ是否能够有效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探索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共24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纳入研究。术后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定义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计算所有患者的欧洲评分。欧洲评分的区分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校正能力采用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院内总体病死率为10.0%(24/240),术后平均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为17.0(12.5,56.0)h。共74例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欧洲评分Ⅱ的区分能力(ROC曲线下面积=0.52)及校正能力(Hosmer Lemeshow,P〈0.05)均不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2.88, P=0.00]、脑卒中病史(OR=1.04,P=0.0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3.19, P=0.00)、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OR=3.68,P=0.001)、体外循环时间(OR=1.96,P=0.02)为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大于48.5岁(OR=3.85,P=0.00)、术前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3.5×109/L(OR=4.05, P=0.00)、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OR=3.75, P=0.002)是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超过13.5×109/L、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是孙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欧洲评分Ⅱ不能有效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孙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术前及术中采取措施减少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轻炎性反应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主动脉手术脏器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tTAAAR)的手术方式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共完成4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27例CrawfordⅡ型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患者接受常温非体外循环tTAAAR治疗.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41.85 ±10.11)岁.手术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建立降主动脉→双侧髂动脉旁路循环,然后采用分段阻断法,重建T6~T12肋间动脉及内脏血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降主动脉阻断(13.78 ±3.77) min.脊髓缺血( 19.19±3.93) min,内脏缺血(25.19 ±5.88) min.1例患者术中死亡,其余患者均生存.术后永久性脊髓损伤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结论 中国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应早期积极治疗,常温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胸降主动脉替换联合短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经验。资料:自2003年8月~2006年3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近端胸降主动脉替换联合短支架象鼻手术,急性夹层9例,慢性夹层9例。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为43.67±7.75(28~55)岁。主动脉阻断联合远端灌注12例,均采用股股转流,远端灌注时间为25.5±8.6(15~40)分钟,远端开放吻合时间为12.3±2.4(8~15)分钟;单纯主动脉阻断联合血泵法血液回收股静脉输入4例,阻断时间为21.3±2.8(18~24)分钟;深低温停循环2例,停循环时间分别为20,22分钟。结果无住院死亡。脊髓损伤2例:截瘫1例,于随访期间失访;左下肢无力1例,于随访期间痊愈。术后多发性单神经病1例,脑出血1例,均于随访期间痊愈。1例因人工血管吻合部位出血行二次开胸,术后痊愈出院。平均随访19.47±7.98(6~34)月。出院时CT扫描示支架象鼻周围假腔均闭塞形成血栓,2例膈肌水平存在开放假腔。3~6个月后,膈肌水平假腔均形成血栓闭塞。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胸降主动脉替换联合短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促进假腔闭合,改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监控下的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方法。方法  6只犬急性闭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确定希氏束和房室结准确空间位置、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内心肌激动顺序。引导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到达靶组织 ,监控刺激电极植入过程和确认消融电极与心内膜面接触。分别释放电脉冲进行靶点起搏和射频消融 ,同步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确认实现希氏束起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实现了直接希氏束起搏 (1例 )和希氏束加室间隔起搏 (5例 )。希氏束起搏阈值为 :电压 (3 .0± 1 .0 )V ,脉宽 0 .5ms。希氏束起搏时导致了较早的室间隔电兴奋。窦性心律和希氏束起搏时QRS波宽度分别为 (59.7± 5 .3)ms和 (82 .8± 1 6 .6)ms (P =0 .0 2 )。完成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 40min(3~ 81min)和 3min(2~ 5min) ;平均X线曝光时间为 1 3min(1~ 55min)。病理解剖和组织切片表明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 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够准确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实现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减少导管操作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38例IE患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 IE多发生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以风心病和先心病为主。赘生物有附着位置、大小、形态及随病程变化多种超声特点。超声心动图可检出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和瓣周脓肿等心脏内并发症。结论 超声能为临床提供IE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14例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行支架象鼻植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0~69(52±14)岁。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5例,陈旧性脑梗死1例。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Bentall术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腹主动脉瘤介入1例。结果无院内死亡。同期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成形术1例。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21±7)h、(43±19)h。胸骨哆开再固定1例;以支架象鼻为锚定区,胸降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无死亡,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象鼻术联合LSCA-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可同期处理主动脉近端病变和封闭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5岁。全身乏力3月,咳嗽、气喘、轻度发热伴心悸,加重一周入院。外院彩超示:右房粘液瘤。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无发绀,体温37℃,脉搏82次/min,血压14.6KPa/10.6KPa;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3级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扑落样杂音;未见颈静脉怒张,肝脾不大,四肢无水肿。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1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