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目的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锻炼情况等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确定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356例髋部患者中32例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重度骨质疏松、缺乏规律日照、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差、缺乏适当运动锻炼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9.0%,积极控制体重、规律日照、防治基础疾病,规律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可降低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结合硬斑块特征的心血管内超声图像中-外膜边缘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心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中-外膜(media-adventitia)边缘检测中,硬斑块和声影等造成中-外膜边缘难以准确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硬斑块特征的中-外膜边缘检测方法。首先,采用k均值聚类分割IVUS图像,根据图像中不同类型斑块的成像特点检测硬斑块位置;然后,计算IVUS图像方向梯度,结合斑块位置和图像灰度,获得代价矩阵;最后,利用启发式图搜索方法,实现IVUS图像的中-外膜边缘检测。对临床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克服图像中声影和斑块干扰等问题,使检测正确率达到95.57%,提高了IVUS图像中-外膜边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3.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制,有助于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指导治疗。目前外科治疗仍是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可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索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 sequence,IDEAL-IQ)定量评估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2只3月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6)和对照组(n=6)。用四氧嘧啶对糖尿病组造模,在造模成功后各时间点(0、4、8、12、16周),对糖尿病组及对照组行腰椎矢状位T1WI、T2WI、IDEAL-IQ检查。在IDEAL-IQ脂肪分数图像测量兴趣区内脂肪含量比值;在16周处死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大白兔,取腰3~7椎体做HE染色脂肪细胞计数;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兔各时间点的脂肪含量比值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IDEAL-IQ测量腰椎体脂肪比参数与HE切片镜下脂肪细胞计数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6周实验组兔腰椎常规矢状位T1WI和T2WI显示诸腰椎椎体信号轻度增高。常规HE染色显示,16周糖尿病组兔椎体终板下骨髓腔脂肪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骨髓细胞明显减少。糖尿病组各时间节点椎体骨髓的脂肪含量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0.387,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脂肪含量比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1.477,P>0.05);1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比值(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6,P<0.01);IDEAL-IQ测量椎体脂肪含量比与脂肪细胞计数高度正相关关系(r=0.925,P<0.05)。结论 IDEAL-IQ定量评估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超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超高龄(≥90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96例,男性42例,女性54例;年龄91~106岁,平均95.8岁,均为摔伤导致骨折.根据患者术式不同(患者自愿选择)分为髓内钉内固定组与股骨头置换组,各48例,髓内钉内固定组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头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髓内钉内固定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91~106岁,平均96.2岁.股骨头置换组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92~105岁,平均95.6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术后3个月、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髓内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67.2±9.3)min短于股骨头置换组(90.6±1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21.8±31.4)mL少于股骨头置换组(130.7±40.6)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行走时间(12.5±2.0)d长于股骨头置换组(5.6±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随访,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和92%,髓内钉固定组65%和71%,股骨头置换组优于髓内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内固定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分别为泌尿系感染2例、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股骨头置换组2例,均为坠积性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90岁的超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其近期临床效果优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对胃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5 ~ 2015 年收 治的胃癌骨转移患者139 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胃癌患者常见的 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脊柱、骨盆及肋骨。胃癌骨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1 个月,确诊骨转移后患者中位生存 时间为5.7 个月。TNM 分期、同时或异时性骨转移、是否化疗及是否双膦酸盐治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患者 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而骨转移后是否接受化疗是影响患者骨转移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P <0.05)。结论 骨转移多发生于胃癌病程晚期,患者一旦发生骨转移则提示预后差,化疗可延长患者骨转 移后的生存时间。临床医生应注意筛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7.
吴峰  梁鹤  邢栋 《中医研究》2012,25(5):38-39
目的:观察中药外洗为主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本院门诊就诊的下肢丹毒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2组.2组抗生素均选用注射用青霉素钠48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根据药敏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组53例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中药(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牛膝、车前子、赤芍、牡丹皮、艾叶、大黄、甘草组成)外洗,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1000 mL,温度保持在40℃,将患肢置于药液中,以纱布淋洗患处30 min,再以纱布浸湿药液敷于患处20 min,每日2次.对照组48例采用硫酸镁粉100 g溶于200 mL温热水中,热敷患处,每次45 min,每日2次.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3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4.34%;对照组痊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占72.92%;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洗为主治疗下肢丹毒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8.
背景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常发生于老年人,其临床治疗手段多样,但周期长,效果不确定。为此研究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行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的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患者6例,记录神经损伤以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第1天及1、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烧灼感,后自行消失;6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均缓解。术后第1天平均VAS为1分;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为0分。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随访期间肋间神经痛缓解且无复发。结论 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治疗周期短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在早期脑出血患者再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早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入选患者分为再出血组(42例)与未再出血组(67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 分析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对早期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再出血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反应时间(R)长于未出血组, 最大切应力系数(MA值)短于未出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组:14.62±2.73、23.17±4.28、11.06±1.41、46.82±5.16;未出血组:10.95±1.62、18.36±3.81、6.73±0.95、61.25±6.32;t=4.038、6.206、5.839、13.053, P<0.05)。两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凝块形成时间(K)、α角比较, 差...  相似文献   
40.
【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超短回波成像(3D-UTE)技术评价腰椎软骨终板缺损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志愿者50例,共扫描腰椎椎间盘250个,腰椎软骨终板500个。受检者行常规腰椎MRI检查评价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以3D-UTE序列显示腰椎间盘终板软骨完整性。按照有无邻近软骨终板缺损将腰椎间盘分为4组,分别为无邻近终板软骨缺损组(A组)、只有头侧终板软骨缺损组(B组)、只有尾侧终板软骨缺损组(C组)及头尾侧终板软骨皆缺损组(D组)。评价软骨终板完整性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A组有椎间盘53个,其中PfirrmannⅠ级49个,Ⅱ级4个;B组有椎间盘62个,其中PfirrmannⅠ级6个,Ⅱ级55个,Ⅲ级1个;C组有椎间盘70个,其中PfirrmannⅠ级6个,Ⅱ级63个,Ⅲ级1个;D组有椎间盘65个,其中PfirrmannⅡ级39个,Ⅲ级26个。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显示椎间盘终板软骨缺损程度越严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越重(H=0.67,P<0.01)。结论:3D-UTE可以显示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完整性,椎间盘终板软骨缺损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