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名健康献血员捐献的血液制备成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怕细胞滤除组,使用BC.L400型去白细胞滤器(成都双流公司)]和对照组,常规保存.分别在第0、7、14、21、28、35天进行红细胞的血常规、Na+、K+、乳酸(LD)、葡萄糖(Glu)、血气、血流变、Na+-K+-ATP酶、游离血红蛋白(FHb)等指标检测.结果 红细胞悬液滤过后其中的白细胞显著减少(P<0.01);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红细胞的血常规、Na+、K+、LD、Glu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Hb含量明显增加,且在保存28 d时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保存0~14 d时两组红细胞内Na+-K+-ATP酶逐渐减少,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气指标中保存液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保存第35天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50)等检测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值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21 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此种国产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能对维持体外保存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2.
本研究旨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及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21例)或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40例)血型血清学特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自身抗体类型、接受不同红细胞成分分别评价不相合输血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61例中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8例(13.1%),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50例(82.0%),IgM冷自身抗体联合IgG温自身抗体3例(4.9%),合并存在同种抗体18例(29.5%);其中3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同种抗体干扰情况下共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注113次,总有效率56.6%,总部分有效率15.1%,总无效率28.3%.按输注红细胞成分差异分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和O型洗涤红细胞组,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有效率57.6%,部分有效率13.0%,无效率29.4%;O型洗涤红细胞组有效率53.6%,部分有效率21.4%,无效率25.0%,两组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分为IgM冷自身抗体组和IgG温自身抗体组,其中IgM冷自身抗体组有效率46.2%,部分有效率30.8%,无效率23.0%;IgG温自身抗体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13.4%,无效率29.9%,两组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输血病例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贫血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同种抗体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O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两种方式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选择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更方便、快捷,还能避免O型红细胞的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13.
亚甲蓝光化学法等常用的病毒灭活技术在血浆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风险。然而,血液的安全输注依旧会受到一些对目前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欠敏感及潜在或未知病毒的威胁,因此,新的、更有效的病毒灭活技术有待开发和应用。核黄素光化学法就是一种灭活血浆病毒的新方法,具有着灭活病毒谱广、灭活效果好、安全可靠以及经处理后血浆中蛋白质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文就核黄素光化学技术灭活血浆病毒的现状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4.
目的评价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自主研发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全国31家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应用该室内质控品对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和交叉配血试验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情况,分析该室内质控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根据各实验室应用的试验方法、试剂、耗材及试验结果,分析室内质控品在各种检测条件下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 31家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共完成室内质控试验14 271次,包括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4 552次、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4 539次及交叉配血试验5 180次,失控7次。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A、B、D抗原检测结果变异系数(CV)为0;ABO血型鉴定反定型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抗原、抗体反应阴性结果的CV为0,抗原、抗体反应阳性结果均为CV<10.0%;质控品不同保存时间试验结果比较差异甚小(P>0.05)。结论研发的自制室内质控品在重复性、稳定性方面可以满足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5.
多发性骨髓瘤是以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值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1种类型.患者因血液存在大量异常球蛋白,可干扰血型鉴定、凝聚胺法配血和盐水法配血,国内时有相关报道[1-4],但尚未见因多发性骨髓瘤引起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配血不合的报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患儿阳性率,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疾病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1 350例患儿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时血小板输注次数分成3组:0次组(675例)、1—3次组(384例)和>3次组(291例),分别统计分析各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发生率,并分析抗体阳性患儿的疾病分布情况。结果 1 350例患儿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62例(12%)。0次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28例(4.15%),1—3次组和>3次组的阳性例数分别为55例(14.32%)和79例(27.1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升高(z=104.2,P<0.05)。162例阳性患儿疾病分布情况为:血液病142例(18.54%)、实体肿瘤8例(8.99%)、重症感染5例(4.77%)、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3.75%)、外科手术患儿3例(1.66%)、其他疾病患儿1例(0.78%),血液病患儿阳性率最高(χ~2=94.321,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且疾病本身亦可能导致血小板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17.
黄芪总黄酮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高脂饲料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护作用。方法 60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正常饲料(对照组,n=10)、高脂饲料(造模组,n=10)、高脂饲料加维生素E 400 IU·d~(-1)(VitE组,n=10)、高脂饲料加TFA 60 mg·d~(-1)(TFA 1组,n=15)和高脂饲料加TFA 120 mg·d~(-1)(TFA 2组,n=15)处理12 wk,动态监测(0、8和12 wk)血脂的变化,实验结束前,所有动物用CO_2处死,分别检测主动脉弓的病理变化和胆固醇的含量。结果 实验数据表明所有接受高脂饲料的动物血浆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主动脉弓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胆固醇含量和动脉壁内膜与中膜平均厚度比值均高于正常饲料组。TFA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P<0.05)、动脉壁中的胆固醇和动脉壁内膜与中膜比率;两种浓度的TFA(60和120 mg·d~(-1))能分别降低43.1%和63.0%的AS斑块面积;维生素E可降低动脉壁中的胆固醇沉积和动脉壁内膜与中膜比率(P<0.05),减低43.7%的AS斑块面积。在本实验中TFA和维生素E对甘油三脂代谢无影响。结论 TFA对高脂饲料诱导家兔AS形成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8.
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利用Langendorff方法观察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影响。结果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9.
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采用3种活性氧产生体系诱发膜脂质过氧化为实验模型,观察了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防护效能。结果表明,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多种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中黄芪总黄酮和黄芪总皂甙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不同健康人群的降血脂作用,为其在冠心病事件的一级预防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1在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完成。受试者均为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的工作人员26名,年龄21~68岁,无免疫性、过敏性、感染性及代谢性疾病,自愿参加。受试者每日早晚各1次服用黄芪多糖(国食健字G20040383,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提供,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5g/袋,1袋/次,2周为1疗程,总疗程共4周。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2和4周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水平,并分析50岁以上受试者服用黄芪多糖前后血脂变化。结果:26例受试者的血脂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受试者服用黄芪多糖前后血脂变化:服药2周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较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服药4周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比服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服药前后无变化。②50岁以上受试者服用黄芪多糖前后血脂变化:服药2周后,总胆固醇水平有降低趋势,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服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服药4周后结果与服药2周后结果相同;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服药前后无变化。结论:黄芪多糖能有效地降低健康人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健康人群的三酰甘油水平也同样有效。黄芪多糖可用于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的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