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脑运动控制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病程3~6个月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1例与健康人12例,在试图/实际运动、意象运动(MI)任务下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观察不同运动任务引发激活效应的空间分布和信号强度。结果 患者试图运动时的脑激活区域显著多于健康人实际运动时的激活区域,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1/M1)、辅助运动区(SMA)、外侧苍白球(PA)、小脑、左侧丘脑和壳核等。健康人意象运动的比较,患者激活簇主要存在于右M1、SMA、背侧运动前区(PMd)、左SMA、岛叶和基底核。患者试图运动比意象运动在左M1、双SMA、扣带回运动区和右小脑诱发更多的兴奋。结论 亚急性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执行运动任务时,M1、SMA的兴奋模式基本正常,顶叶和小脑等感觉运动整合区域激活增加,提示发生适应性重组。  相似文献   
62.
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部分脊髓神经功能可自行恢复,如大鼠中胸脊髓半切后,损伤区域下方对侧的下行神经纤维可交叉到半切侧,半切侧下肢运动功能将在伤后数日到数周出现改善[1]。人类脊髓损伤后部分四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可自行恢复。但高位颈髓损伤后,瘫痪膈肌的功能恢复,国内甚少报道。作者收治了1例C2高位颈髓损伤后双侧膈肌瘫痪患者,经过13个月治疗部分功能恢复,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背景:目前针对脊髓损伤病灶的研究较多,而对脊髓损伤后远端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三者形态结构实时变化观察和研究的文献很少。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远端肢体神经、运动终板和骨骼肌随时间推移形态学变化的自然病程。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35只,假手术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在第1,2,4,12,24周分别观察3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组大鼠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出现板层分离;24周时崩解髓鞘板层已模糊、碎裂髓鞘增多,薄髓与无髓神经纤维较12周时增多。②脊髓损伤组大鼠运动终板在脊髓损伤12周时明显退变突触结构与较完整突触结构并存;24周时已找不到运动终板。③脊髓损伤组大鼠内侧腓肠肌在脊髓损伤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结果表明大鼠在完全性横断性脊髓损伤后自然病程中,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均呈规律性改变,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显著变化,24周时呈结构毁坏性改变。  相似文献   
64.
尿道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尿道综合征是指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明显膀膛 道器质性病变及菌尿的一组征候群的总称,并非一种疾病。本文分析了尿道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认为该症病因是多样化的,诊断是通过排除引起尿路刺激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和感染而确立的,治疗方法是多样的,医师应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选择较为有效的方法,并认真随访。  相似文献   
65.
ILizarov外固定器械是由前苏联库尔干创份、骨科联合中心(The Kurgan All-union canter for restorative Traumatology and orthopaedics)的G、A ILizarov博士研制的。早在50年代初已经传入我国,当时未被大多数学者重视。在前苏联从50年代初开发并应用于临床行肢体延长。初期就取得了相当的临床效果。因为此项成绩在较长时间内没有用英文发表,所以较迟才被介绍到世界各  相似文献   
66.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主要的感染并发症 ,也是造成肾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移植受者肺部感染中又以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Cytomegaloviruspneumonia ,CMV)处理较为棘手 ,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我科自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重症CMV肺炎患者 19例 ,其中 17例救治成功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19例患者中 ,男性 14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2~ 65岁 ,平均44 3岁。1.2 CMV肺炎发生的时间  发生在肾移植术后 6个月以内者 16例 ,6个月至 1年者…  相似文献   
67.
目的:应用兔C3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造成单侧膈肌瘫痪,观测植入式膈神经刺激器对膈肌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15只,建立兔C3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造成单侧膈肌瘫痪,并植入膈神经刺激器。B组组每日施加电刺激干预(每日1次,每次8h),A组不施加电刺激干预。两组分别于颈髓损伤前、术后1、2、4周行血气分析检测;术后1、2、4周对膈肌、膈神经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膈肌肌纤维细胞横截面的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髓损伤术后1周,两组PaO_2值都下降,PaCO_2都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A组PaO_2值开始回升,PaCO_2值无明显变化,B组PaO_2值继续降低,PaCO_2值继续增大,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B组PaO_2值明显升高(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aCO_2恢复至正常水平,与A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膈肌细胞横截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4周A组膈肌细胞横截面积均较B组组明显减小,与B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2周时膈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不清,4周时局部肌细胞破坏;B组4周时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仍清晰。A组术后1周时膈神经结构正常,2周时可见髓鞘增生,鞘索比例增大,数目减少;4周时可见髓鞘异常增生明显,神经间质水肿,微管微丝线粒体大量缺失。B组膈神经始终为正常结构。结论:植入式膈神经刺激器能够促进颈髓损伤后新西兰大白兔膈肌呼吸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膈神经刺激能够延缓颈髓损伤后膈肌萎缩和膈神经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68.
对1990年8月~199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脊髓损伤并发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骨折多在脊髓损伤后1年左右发生,骨折部位多在股骨干并且与被动活动或主动体位转换时下肢骨干受到扭转暴力有关。造成骨折的潜在原因有骨质疏松、下肢痉挛等。强调预防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指出骨折发生后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快速的有利于康复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9.
国内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ASIA)现状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国内应用美国脊柱损伤委员会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简称“ASIA”)使用现状。方法登陆“中国知网”网站(http://www.cnki.net),在1979~2006全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模糊匹配检索词为“脊髓损伤”与“ASIA”进行检索。结果共检索到164篇,去除不相关及重复文献,共检索到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共140篇。结论ASIA标准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学者的研究为ASIA标准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国内在对ASIA标准的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及滞后。  相似文献   
70.
王刚  龚晋迁  张军卫  彭东涛 《重庆医学》2008,37(13):1416-1417
目的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方法对3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RBt)患者术前采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结果无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避免膀胱穿孔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