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B超、彩超和(或)CT分别检查确定肝外胆管结石横径≤1.0 cm的患者730例,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观察。中药组:中药"利胆排石汤"水煎1剂,日2次分服;综合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合并胆结石治疗仪治疗每日半小时,高脂餐,33%硫酸镁20mL口服,654-2针10mg肌注每日各1次。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率7.4%(18/243),有效率39.9%(97/243);综合组治愈率68.7%(335/487),有效率89.5%(436/487)。两组间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横径≤1.0 cm的肝外胆管结石,单纯中药排石有效,方法简单易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胆囊雏石病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排石的疗效。方法:经B超和彩色超声分别检查确定胆囊结石在0.5cm以下者为胆囊雏石病22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用B超检查确定疗效。结果:223例胆囊雏石病,经1~4周治疗结石排净者202例(90.5%),部分排石者20例(8.9%),无效1例(0.5%)。结论:胆囊雏石病是胆囊结石的早期阶段,经B超早期发现,早期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3.
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除空腔脏器穿孔外的腹部急性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和严重肝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此病仅发生于伴有腹水时,故又称腹水感染,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畏寒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肠鸣音减弱等,预后极差,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欠佳,且加重肝脏负担,师从北京市宽街中医院肝病专家陈勇老师学习期间,陈老对高热不退  相似文献   
54.
回顾性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患者中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评价AF对ICD治疗患者再次住院、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的影响。182例ICD置入患者,随访48±17个月,用存活率回归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对AF组和窦律(SR)组再住院率、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再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率分析,AF组患者较SR组患者低(P=0.038)。ICD治疗患者,新的AF发生率为8.43%。在AF组中,ICD治疗前有AF病史的患者其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25%,而新出现AF病史的患者,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64.3%(P<0.05)。结论:ICD治疗后,新发现的AF患者有更高的不适当放电治疗危险。有AF病史的患者,3年存活率比一直为窦性节律的患者低。  相似文献   
55.
龚红武  孟素荣  尹炳生  彭健 《心脏杂志》2003,15(1):47-48,57
目的 :对比观察头胸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反映右室心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对 5 0例健康青年进行右胸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 2种心电图的检查 ,并对 P波、QRS波、T波进行对比。结果 :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 P波、R波、直立 T波较常规导联对应的各波波幅明显增大。而前者的 Q波及部分 S波波幅较后者明显减小。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未见宽深 Q波和倒置 T波。结论 :头胸导联心电图较常规导联心电图更好地反映右室的心电活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 (n =32 )和对照组 (n =2 8) ,在入院 2 4小时之内做 6分钟步行运动实验 ,记录其行走距离 ,检测血浆肾素和AngⅠ浓度。然后 ,2组均行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 ,但训练组每天2次行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 ,8周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运动训练显著改善慢性心衰症状 ,训练组步行运动距离在治疗 8周后较对照组更加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 8周后 ,2组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肾素、AngⅠ浓度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 ,但训练组下降的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 (P <0 0 5~ 0 0 1)。结论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内源性纤溶系统活性变化及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关系。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选取UA患者2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2例,正常对照者28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纤维蛋白原(FG)含量并计算纤溶活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部分行相关分析。结果UA患者血浆AugⅡ含量、PAI、RA活性明显增高,RA、AngⅡ含量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纤溶活力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UA患者RAS激活及内源性纤溶活性下降对其病程和临床表现有相当的影响,可以预示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 17β 雌二醇对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的影响及雌激素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用贴壁法和无酚红 16 40培养基培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 ,在不同浓度的 17β 雌二醇 (伴或不伴有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代莫昔芬 )作用下 ,观察一定时间内内皮细胞的NOS活性及一氧化氮 (NO)的产量。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检测内皮中的雌激素受体。结果  (1) 1~ 10nmol的 17β 雌二醇作用 8~ 2 4h ,内皮细胞的NO产量显著增加 (vs对照 P<0 .0 5 ) ,10nmol的 17β 雌二醇作用 8~ 2 4hNOS活性显著增强 (与对照比 ,8h ,P<0 .0 5 ;16h ,2 4h ,P<0 .0 1)。 (2 )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受体。 (3)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能显著抑制雌激素的上述作用 (P <0 .0 1)。结论  17β 雌二醇能增强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NOS活性和NO产量 ,该作用由雌激素受体介导 ,可能是雌激素降低血管阻力、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充血性心衰(CHF)时心钠素(ANF),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培哚普利的于预作用,我们选择40例临床确诊为CHF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放免法测定血浆ANF,ET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浆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CHF患者的血浆ANF,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培哚普利平均治疗8周后ANF,ET显著下降(P<0.001)而NO显著上升(P<0.05),提示ANF,ET和NO参与了CHF的病理生理过程。培哚普利可以降低CHF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60.
应用漂浮导管监测前列腺素E1(PGE1)对11例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动力学作用。先以PGE120ng·kg(-1)/min静脉滴注10分钟,再按患者情况每5~10分钟增加5~10ng·kg(-1)/min。初剂量10分钟时显著降低了平均肺动脉压(MPAP,P<0.01)、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P<0.01)和右房压(RAP,P<0.05)。剂量达30.6±5.1ng·kg(-1)/min维持10及20分钟时,MPAP、PCWP和RAP等参数变化更显著;总外周阻力和肺血管阻力均显著降低(P<0.01),心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后,本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异常基本被纠正,副作用轻微。提示PGE1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为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有良好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